【摘 要】隨著中國與西方國家交往越來越深入,文化意識方面的差異性愈漸明顯。文化差異的產生是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歷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和社會的等等多重方面,但是馬克思認為,社會差異性的根源莫不是在于生產力的不同,以畜牧業為主的西方國家和以農業為主的東方國家形成了文化的差異,這些差異表現在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
【關鍵詞】農耕文明 畜牧文明 中西方 差異性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0-0190-02
對于文化的概念,根據范疇不同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指文、史、哲,廣義者則包括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根據其結構不同,又主要表現在器物、制度、行為、精神四個層面。文化這一概念絕不會單獨出現,它從來都是與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并且相互作用。中西方傳統主流文化的精髓、類型特征以及社會價值取向等都受中西方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經濟基礎和歷史等各種綜合因素的影響。
在中西文化對比研究的時候,我們常常從生產方式講起,繼而推進講出兩種不同文化方方面面包括核心價值觀、世界觀等意識形態層面的不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為何集中體現在農耕文明和畜牧業文明方面的原因。根據馬恩的哲學觀點來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人口狀況、生產力水平等客觀存在的因素造就了不同地區的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
一 中國農耕文明的發展以及人性內隱性特點的形成
古老的亞歐大陸北臨北海、南抵印度洋、西接大西洋、東瀕太平洋,地域遼闊,地處亞歐大陸腹地的中華民族,聚居地四季明朗、氣候溫和,屬于典型的大陸型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了以農耕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生產形態,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典型的農業發展史。據考古學表明,中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遺址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尤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最為密集。三代時期,華夏民族社會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就是農耕所得。秦王嬴政實現大一統以后更把“重農固本”“農桑之本”奉為治國的長久之道。東漢魏晉之始,中國農耕區域由黃河進一步推移至長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區,中國南方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使農耕經濟彰顯出蓬勃的發展勢頭。中華大地數千年穩定發展的農業根基,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河流沖積平原的黃河長江中下游孕育了中華最早的農耕文明的萌芽,并且隨著農耕區域的不斷擴大和發展而蓬勃發展,而興旺傳播。
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一地方區別于另一個地方的文明,農耕文明具有節氣之分,要求人們順勢而為;灌溉除蟲害,要求人們辛勤勞作。少了侵略擴張的野蠻多了順應天意的溫良。因此,這造就了人民勤勞、本分、不喜歡戰爭、熱愛和平的性格。再者,農耕民族以素食為主,食物主要來自于自己的耕作而不是殺戮,造就溫和善良的特性。表現在戰爭方面,農耕民族一般不主動去攻擊游牧民族。農耕文明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相對穩定,經驗易于傳承。這導致農耕文明在農業種植、氣候季節變化知識、農具制造等方面的技術領先性,并在16世紀之前的一千至兩千年間曾經處于世界的前列。其集體性的農業勞作,強調的是集體的力量,靠著集體的力量過著群居的生活,所以農耕民族的人民會把集體利益放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無私和奉獻。
由于經年累月簡單機械而又穩定的農耕生活,使固著在土地上的勞作者并無太大的創造力而只依賴勞力和本能生存的欲望,故而培養出的性格是保守而深沉的,處事隨和謙虛,為人老實本分。人與人之間關系處理依仗權謀、做事依照祖宗家法,對外界的新事物心存畏懼和抗拒心理。其次,其所形成的耕讀文化基本能夠滿足自身的精神和物質需求,因此對于外界的物資和信息交換缺乏需求,對新生事物、開辟殖民地不感興趣。再次,由于農耕文明整治水利的需要導致產生了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這一集權政府會容易產生庸主、昏君、暴君。
這是獨特的社會環境所造成的民族性格和社會與群體關系,我們所說的存在于民族性格中的優勢和不足當然是與之畜牧文化相比較之下所做出的評價,其本身來講沒有好與壞,因為適合本民族和區域特色的才是最好的。我們進行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目的是使不同社會優勢互補,以利于不同民族文化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條件下可持續發展。
二 西方畜牧業發展以及人性外顯性特點的形成
西方文明,泛指現在的歐美文明,但由于其發源地處于歐洲,所以本文所闡述西方文化主要是指歐洲文化。歐洲屬溫帶氣候,位于北緯36°~71°之間,歐洲西部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氣溫年差較小,植被單一。東歐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在自然景觀上大部分地區為草原,東南部為半荒漠或荒漠。東歐南部的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是主要的農業區,但是由于降水不足,而且變率大,常常引起旱災。
歐洲人主要以畜牧業為主,由于畜牧的季節性,他們每年都要定期遷徙,于是導致各個部落之間的領土紛爭,而由于生存的關系,他們必須爭奪到領土,于是畜牧社會產生的副產品“侵略性”開始出現,這也是導致幾千年來歐洲畜牧國家始終不能夠大一統的緣由。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的觀點,我們常指的西方人就是生活在緯度偏高的西歐人,歐洲常年盛行西風,帶來豐沛的降雨,植被多以草原為主,屬于典型的溫和型海洋氣候,適合大型草食動物生存,再者緯度高、日照短、冬季長的特點,西方人原始食物來源多以狩獵為主,以肉為主的飲食習慣和經年與動物的博弈使得西方人體格健碩、身材威猛,富于原始野蠻的力量,部落首領依仗個人體力和勢力的影響很容易滋生個人英雄主義和圖騰文化。
客觀環境要求其具有對新環境、新事物的適應能力,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包容性。主觀上由于長期進食肉類等動物蛋白質,體格健碩、細胞活潑、大腦神經元敏感,且控制情緒的神經區自控能力低,導致了以狩獵為主的畜牧民族易于冒險探索未知領域、易怒過于偏激的性格特征。同時鼓勵創新與冒險,成為該文明的特性。再者,畜牧民族所擁有的資源是不穩定的、內不足的。其天然就具有同外部世界交換資源的需求。這造就了畜牧文明開放、進取的特性。畜牧民族的生存環境沒有農耕環境穩定、安逸,牧民單獨活動范圍比農民要廣闊得多,這造就了畜牧民族勇敢、獨立、胸懷寬廣的個性以及對于個性的尊重。在畜牧民族的文明中,不同于農耕民族的是,畜牧民族強調的是個人價值的實現,在自然條件面前,他們更多的是通過自己的能力和勇氣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誠如達爾文進化論里講的,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在高速發展的文明社會里,是人類生存的首要法則。在后來西方高度發展的商業文明其實是離不開每個人的不懈努力和創造的。西方文化的原罪思想最早根源于圣經里,由于民族信仰的普世觀念,這種人性本惡扎根在了血液里并成了人類自我救贖的根源之一。也正是因為這些,西方人建立在畜牧業基礎之上的法制、教育觀念都是建立在人性本惡的基礎上,并且形成了法制嚴肅、教育文明民主開放的西方世界。
由于畜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慣,畜牧民族文化的積累主要依靠口耳相傳,無法形成如農耕文明那樣發達的社會文化和穩定制度,從而造成畜牧民族較低的集體意識,一個族群與另一個族群之間集中程度較低,不利于管理和統一。族群之間由于受到生活方式的制約,家庭觀念較低,非血緣族群之間關系較淡薄。再者,因為資源不足,其與農耕民族的交流更加主動和具有進攻性、掠奪性。由于畜牧民族具有進攻性和掠奪性的特點,所以整個民族具有暴力性和血腥性。這從飲食器具使用刀叉也是能看出來的,這與農耕民族溫爾的性格是截然相反的,所以西方國家在資本原始積累和一戰以及二戰的瘋狂舉動也跟整個民族的整體性格有很大的關系。說到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西方國家民族的原始和獸性的一面,文學上講,現代文明下的人類,受過教化的文明人,就是能竭力遏制人身上所具有的獸性和原始的一面,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能夠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在這一點上,中國的農耕民族更勝一籌。
三 結束語
文化的起源和民族性格的形成與種植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可以說中國的農耕制度和西方的畜牧制度是中西方不同文化形成的起源,也是不同民族品格和社會制度形成的前提和基礎。而一個民族在具有文明優勢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其隱藏在背后不利于整個民族進步的遏制力量,對于優于本民族的其他民族的性格特點我們應該主動吸收和融合,這樣才能使本民族和諧和壯大。我們常說中西文化差異性比較的意義在于理清差異,完成猶如晚清士大夫們“重構世界圖像,再造儒學的普遍意義”一樣的任務,建立一種新的中國式的帶有傳統中華文化內涵的,同時具有現世普遍意義的新文化;以此為基礎來引導中國人的意識與行為,為構建新的世界文化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避免中國人自主意識的迷失,以致中華文明的淪喪。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彭端英.中西方社會價值體系的差異及其對跨文化交際的現實影響[J].新余高專學報,2006(1):38~40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