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天津港國際物流中心區域內瑞海公司所屬危險品倉庫發生爆炸,最早到達現場的天津港消防支隊五大隊的25名消防員,無一人確認生還。
他們大多是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從四面八方聚集到天津,剛剛迎來他們的都市生活。在事后的報道中我們知道,其中十一人來自河北同一個縣城,至少有兩人來自同一個鎮。
而現在,他們的家屬除了要哀悼逝去的親人,還要承擔來自社會上對他們身份的質疑。
一周以后,一百余人被確認在這場災難中喪生,而中國官員并未公布爆炸發生的原因,僅承認現場有多達數十種化學品,包括700噸氰化鈉、800噸硝酸銨、500噸硝酸鉀。
人們不得不反思,這些年輕的消防員是不是“莽撞”地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他們是否經歷過正規的培訓、是否具備專業的工具應對大型化工火災。
事實上,已經有專家質疑,對存放化學物資的倉庫噴水很可能是引起第二次爆炸的直接原因。日本《讀賣新聞》也表達了同樣的立場,并且指出“化學污染已經給天津港內的日資企業以沉重的經濟打擊,由于何時復工尚不明確,正常的經營流通等經濟活動受阻”。
如果說腐敗帶來憤怒,那么污染則帶來恐懼。
德國《世界報》和英國BBC針對可能的環境污染問題展開廣泛討論,前者稱“除了追責之外,民眾最關心的還是當地的環境問題。當地出現‘神經性毒氣’的說法已經引起當地居民的不安情緒”。后者則主要聚焦污水處理,“目前事故中心區域大坑內的污水總量可能高達4萬噸。天津環保局設定的共40個水環境監測點位中,18日有25個監測出氰化物,8個點位超標,超標點位全部位于警戒區內”。
俄羅斯《新消息報》在8月17日的報道中采訪了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學院東方學研究室主任阿列克謝·馬斯洛夫,他說:“許多災難,其原因無疑是對安全法規的藐視態度。這是國際市場競爭帶來的另一面。為保持中國企業的主要優勢——商品成本低廉——中國商人不得不在各方面節省開支。令人遺憾的是,連基本安全規則也要省去。”
讓我們再來看看事件中喪生的消防員們,難道他們的生命價值僅僅是李克強總理口中民族大義的“守護天使”嗎?在國家腐敗,利益裙帶關系下,他們白白死去。
對于中國政府來說,種種質疑恰是對其信息控制和輿論監管能力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