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品讀吳曉波的《浩蕩二千年:中國商業公元前7世紀~1869年》,感嘆這個古老民族以智慧創新的不易,青年學者李仕權先生卻送來了他的《改革的教訓——打撈中國歷史沉沒的改革》,裝幀古樸,大方厚重,令我非常高興,愛不釋手。
本書從對中國歷史上數次重大變革的種種措施和實踐進行了深度打撈,既總括了中國式改革的歷史脈絡,又剖析了隱藏在歷代變革中的內在邏輯與規律,對當今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和參考意義。
《改革的教訓》一書選取了9位歷史上的帝王在千古大變局中的作為與選擇;需要說明的是,這9位帝王在歷史教材上大多聲名狼藉,關于他們的戲說和行徑筆墨也是坊間流布令人真假難辨。而仕權以史實為據的縝密思考和慎重梳理又有著怎樣的意義?會如何推陳出新令人耳目一新呢?
睿智澄明的仕權顯然無意也無興趣去嘩眾取寵,博人眼球。他只是截取了這些帝王們的某一個側面、某一項他認為值得敘述評點的必要而條分縷析。對周厲王,仕權就國人暴動的“新聞背后的新聞”進行深度解析:厲王在經濟、政治、軍事、政法等方面改革,極大觸動了權貴資本的利益,導致了所謂的“國人”暴動的生發;凡此種種,仕權都是精心打撈沉沒的實料,晾干烘焙而后聚焦于一點,夾敘夾議,切中肯綮,富有啟發。
如果說仕權的選擇截取功夫相當了得,那么他的批判意識則更為鮮明犀利。他不是就這些帝王的作為給予沒有來由的膜拜或廉價贊歌,而是不動聲色把這些人物放置在歷史的坐標上結合史實給予恰如其分的評說。
通過時下各類媒體,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戲說的帝王故事,對于其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就是半信半疑。仕權敘述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特別是對于史料記載的數量單位和換算方法,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考究態度;同時,作為學者,仕權對有關專家的研究成果都給予了應有的尊重與說明。
文章最后提出了防范改革風險的解耦之道,那就是必須在凝聚改革共識落實改革措施階段不“裝醒”,在啟動改革方略補充創新能量階段不“裝睡”。這應該是《改革的教訓》一書除了有趣、有料之外,更重要的“有識”之所在吧。
天使站在廢墟上回望歷史,而歷史不僅僅是一個謎,更是我們的原鄉。培根說,時間本身下正是立志改革者的楷模,它在運行中更新了世間的一切。這句話,我們當然要辯證地看待,但誰也不會否認《改革的教訓》這本書對現實的指向性和建設性,誰又會質疑這本書不是“替這個殘酷的世界給自己一記溫柔的棒喝”呢?
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史的有人喜歡看吳曉波的《激蕩二千年》和《歷代經濟變革得失》,我想,如果他們讀了《改革的教訓》或許會有另外的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