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浮世繪中,日本橋是個常見的題材。對于曾經的江戶,它是連接東海道的起點,自建成時就作為多條道路的起點而存在,更是日本道路網的起點。
在江戶東京博物館(簡稱江戶博),一座按實物1/2比例復原的日本橋橫跨在六層的參觀入口處,它被作為江戶博展覽的參觀起點,走過它,就如穿過歷史的時空走進了江戶。
位于日本東京墨田區的江戶東京博物館,是一座造型略顯奇特的建筑。今年7月,受川日中友好基金會之邀而進行的日本采訪之旅,正是從這座位于日本首府的博物館開始。
走進江戶
東京都地形西高東低,境內河道縱橫,瀕臨東京灣。其古名江戶,起源于江戶川畔的同名小漁村。
江戶城始建于15世紀中葉,當時規模不大,僅100多戶。慶長八年(1603),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將軍,并在此設立幕府,江戶從此成為日本的首都。
對江戶城的增筑建設隨之開始。為把江戶打造成名副其實的幕府所在地,德川家康大力開展城區建設,以日本橋為中心開堀建道,在江戶城的周圍實行“町區劃”(街區劃分),規定武家、町人(平民)、寺院神社等所在地。形成了以江戶城為中心的環城河及其周圍的武士住宅區和市民街區構成了這一今日東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在江戶博六樓的展覽入口,走過復原的日本橋后,古老江戶城的繁華就盡顯眼前。在這里,寬永時代(1624—1643)的町人住所、大名屋敷、幕府末期的江戶城御殿用微縮復原模型被展示出來——以日本橋為起點的古老道路兩邊鱗次櫛比的商鋪、街道上正在舉辦的祈福儀式、布滿行人的街道,以江戶城為中心的街區劃分狀況清晰可見,重現著江戶時代的江戶城格局、建筑風格以及繁華景象。
對于日本,江戶時代是一個生活方式、經濟活動都發生著巨變的時代。
作為幕府將軍的居城,江戶城成為全國幕政中心,加上參勤交代的建立并以整個日本的力量發展江戶,大量不事生產的武士家族于此繁衍,服務武士階層的商人、工匠、使役作為町人亦大量涌入,江戶城得到了大規模發展,幕府中后期趕上京都、大阪成為日本的經濟中心。據1693年的調查,江戶各階層的人口總數有100余萬,超過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倫敦。
德川中期以后商品經濟得到了極大發展,全國形成了以大阪、江戶、京都為中心的商品經濟圈。作為最大的全國消費市場,每天,來自全國各地的商船滿載大米、酒類、鹽、手工制品駛向江戶港,而這些產品除了一部分為上交給幕府與藩主的租賦外,一半以上進入江戶的市場流通。于是與以往不同的現代新型商業銷售和交易模式在此時被開創。
經濟的繁榮帶來文化藝術的興盛。成為大型消費城市江戶,由于來自全國各地的打工者和移民的涌入,導致人口驟增,城區擴大。彼時的江戶城市中心,聚集著武士、町人,以及來自各地的文人雅士。書畫等學藝活動,以及茶道、插花、歌舞音樂等游藝活動在這里頻繁舉辦著。人們熟知的歌舞伎戲劇、浮世繪版畫、玻璃工藝品等如今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也在這個時期孕育發展起來。
觀看歌舞伎成為江戶人最為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不論平民或武士都能觀看,因此直至今日仍然經久不衰,是日本極具代表的傳統藝術之一。而印刷出版業也與此時開始盛行起來,一種江戶獨有的出版文化被開創,草雙紙(日本通俗小說的一種)、錦繪(彩色浮世繪)等各類印刷物甚為流行。
江戶時期平民居住的“長屋”里,從事各種不同職業的人常常生活在一起。江戶博里,平民生活是重要的主題。實物大小的“棟割長屋”、當時人們衣食住行的相關資料、町內設施以及江戶發生的災害疾病等資料,一年四季的傳統活動、雅俗共存的“江戶鬧市”、百姓從城市前往神社寺院等宗教圣地的參拜之旅,江戶百姓的生活狀況以及與當代人們生活的關聯都被展示出來。除此之外,書籍和錦繪的制作和銷售過程,歌舞伎舞臺和戲劇小屋的變遷,江戶人最為喜愛的歌舞伎演員,這些文化的片段共同構建起一個小小的江戶風貌,再現著江戶城的時代風華。
轉型與現代化的東京
17世紀末,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幕藩體制出現危機。幕藩財政困難,農民起義頻繁。為應付危機,18世紀中葉~19世紀40年代幕府實行改革,但并未奏效。1854年日本開國后,民族危機又加劇了封建制危機。薩摩、長州等西南強藩,在改革派下級武士的推動下,逐漸采取與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興業、抵抗外敵。在幕末農民起義和薩摩、長洲等西南強藩為中心的倒幕運動壓力下,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于1867年末被迫宣布大政奉還。1867 年12月9日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制度。
隨后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打倒幕府勢力,日本結束了封建幕府的統治,成立新政府,日本進入了明治時代,江戶改名為東京。
此后的東京,迎來了從武都走向首都、接納歐美文化,并將之融入日常生活的變化時期。
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歷制上則停用陰歷,改用太陽歷計日;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設立工部省管理工商業;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統一貨幣;教育方面,設立文部省,發展近代資產階級性質的義務教育。
至于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分子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
銀座是東京最繁華的商業區,幕府時期為鑄造銀幣的“銀座役所”。1870年(明治三年)這里更名為“銀座”。1872年,一場大火將銀座一帶燒成曠野。隨后,“銀座磚瓦街”建成,這座政府以“都市防火化”為目標而打造的西洋風格市街,成為日本首宗將西方都市防火觀念引進日本城市建設中的案例,也被視為明治維新期間日本一項文明開化的代表工程。
落成于1883年(明治十六年),類似于沙龍的會館鹿鳴館作為日本上層人士進行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成為歐化政策的象征。這里經常舉辦豪華舞會并邀請居住在東京的外國人參加,在它的影響下,日本上層社會吃西餐、穿西服、留分頭、跳交誼舞、蓋洋樓等歐化風潮風靡一時。
這些,在江戶博以微縮的街道和建筑的形式,作為東京轉型過程中的重點部分被展示著。
從大正到昭和前期,東京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變。“工薪階層”增多,住宅區和商業區逐漸分離。人們開始遷往郊區居住,人口不斷增加。連接郊區的鐵道路線相繼開通,新宿、澀谷等始發站發展成為新的鬧市區。
到了戰后,經歷過大地震和戰爭期間的轟炸的東京在廢墟上重新崛起,國內制造業的復蘇使日本在1955年(昭和三十年)前后開始步入經濟高度增長期。在這一過程中,東京充分發揮了集聚經濟效益的優勢,在亞洲率先成為現代化的大都市,成為一個世界上擁有最大人口規模、緊密相連的各個區域個性迥異各具特色的巨型城市。
江戶博里,通過追溯不同時代誕生和消失的城市風景、受人矚目的事物和現象等,了解著當代東京的變化與形成,感受時代的變遷。
了解江戶東京博物館
在城市博物館讀取城市歷史也許是了解一座城最基本的方式,而一座城市博物館所能展現的,除了歷史,還有今日城市之文化與生活的形態。
今年是江戶博開館第二十年,3月28日,江戶博剛剛對常設展做了一次更新。比起二十年前,體驗成為今天江戶博的新增主題,可以乘坐的將軍轎子、可以脫鞋進屋的1954年前后的民居等,都讓參觀者近距離體驗江戶的生活和其中的變化。
據介紹,江戶博的展品有些來自市民捐贈有些由博物館購入,包括展品、影像資料和書在內總數量約有60萬件,而常設展覽中大概展出有3000件。在每個星期的休館日之后,江戶博都會對展品做部分更換,以讓參觀者通過不同的展品體驗不同的江戶文化。
除了能夠讓游客通過這個展覽獲得知識的常設展外,江戶博每年還會舉辦4~6次特別展,并對一般市民開設知識講座和傳統藝能體驗講座、論壇及現場演出,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展示江戶文化。在暑假期間,江戶博針對少年兒童舉辦體驗教室,帶領孩子們在博物館附近或到皇居、銀座等歷史發生實地進行講解和體驗。
據了解,江戶博一年的參觀人數每年大約在130~150萬之間,外國的觀光客的比例從8%~10%,到現在每年都在增加之中。對于日漸增多的外國游客,江戶博亦有相應的準備,針對中國游客,除了中文解說、中文講解,還包括中文志愿者向導、中文版的小冊子以及博物館的中文版網頁,滿足日漸增多的中國游客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