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秩序正進入一種“無序”的狀態:自冷戰結束后,聯合國沒能力阻止任何一場戰爭的發生;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無疾而終;世界貿易組織從1994年以來從沒在重大貿易談判中達成一致;2008年金融危機后脫穎而出的20國集團,如今也逐漸迷失方向。無論國家和地區,民族、宗教、商業或其他特殊利益都可以凌駕于共同利益之上,所謂的全球共識越來越少,各種地區沖突卻越來越多。
在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放生的改變——區域性沖突的惡化,內部關系的盤根錯節,都將中美關系推向風口浪尖——人類未來發展進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經濟如何轉型以及美國如何做出回應。
顯而易見,在蘇聯帝國瓦解之后,中美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可以防止兩個大國被卷入軍事沖突。
從保守主義倡導以軍事力量增進“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失敗,到“華盛頓共識”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走向隕落,全球金融和政治迅速走向瓦解,這其中唯獨中國例外。
雖然在中國引擎帶動下的全球經濟復蘇增長緩慢,但中國經濟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的動力來源。中國已經開始建設平行于IMF與世界銀行的另一套金融體系,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洲債券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以及建立亞洲區域性貨幣互換網絡的清邁協議。這些都說明,混亂的國際金融及政治秩序,將形成敵對的不同派系。
中國領導人正積極地提升人民幣的地位,使它的價值不再被低估。如果美國敞開大門,允許人民幣成為美元的潛在競爭對手,那意味著美國做出了重大讓步。
中美關系不是一場零和博弈,美國幾乎沒有議價能力。當然,美國政府可以選擇阻撓中國發展,但這是非常危險的。一旦中國經濟改革失敗,很可能加速中國與俄羅斯在政治、經濟或軍事上的合作。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此刻中國與美國的某個亞洲盟友爆發沖突,我們即將迎來一場世界大戰。
雖然中俄聯合軍事實力差距美國甚遠,中美之間也在南海、人權等問題上存在巨大分歧,但考慮中美交好帶來的深遠影響,對抗顯然毫無意義。
不久前,雙方在氣候政策上取得了真正的突破。如果復制到能源、金融和經濟領域,中俄軍事同盟的威脅將被化解,未來爆發全球性沖突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