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ao Tsuboi,一個在廣島原子彈爆炸中幸存的人。他剛剛慶祝完自己的90歲生日,過去70年里的大部分時間,他一直在“反思人類如何和平共處。”
紀念那些在廣島原子彈爆炸死去的人是重要的,但是“日本一直談論自己的痛苦”,Tsuboi強調,“那些遭受日本侵略的人應該得到更多的紀念”。
過去日本領導人數十次為他們國家曾經的行為表示不同的悔恨和遺憾。最清晰的一次聲明是20年前,當時的首相村山富市承認了歷史上的“殖民統治和侵略”并表示“衷心的道歉”“這些歷史是不可辯駁的事實”。
當時,鄰國接受了道歉。但最近,日本領導人為人們懷疑其真誠埋下了種子。安倍在2013年12月參拜了靖國神社,紀念日本戰爭死難者其中包括1000名戰犯。在早些時候他在議會辯論時爭論道:“當時,侵略的定義在學術上或是國際社會中都尚未確立”,這可以“表明”日本沒有侵略中國,這激怒了中國政府。
而類似日本教科書對歷史的忽略,一些“遺漏”讓日本公民更難理解中國和韓國為什么會怨恨他們。而近些年主權的爭端加劇了歷史分歧,帶來了一個戲劇性的結果:最近的一次民意調查中顯示,73%韓國人對日本持負面看法,而在日本,政府去年年底的民意調查顯示,83%的日本人對中國沒有友好感情,對韓國不友好的占66%。
中國和韓國政府也沒做什么能緩解緊張局勢的事兒。幾個月來,中國官方媒體一直勸解日本“展示正確的歷史”。在北京,共產黨計劃在9月3日——日本投降日期——舉行史無前例的閱兵,帶來了日益高漲的民族情緒。這樣的情感融入到習近平的“復興”中國運動中。專家認為這構建了社會和政治凝聚力,特別是在推行了25年“愛國主義教育”——強調外國侵略帶來的痛苦并推動反日情緒——之后。
韓國抓住慰安婦問題,還活著的50位女性得到了公眾廣泛的同情,每周三中午,就有兩個幸存者帶隊到日本大使館對面進行示威,要求正義。
不過,“并不是說中國和韓國會一直計較這些問題,”中國歷史學家張教授說,“這是因為日本沒有真誠地認識歷史問題,而且他們的立場還在不斷變化。”
不過共同利益可以軟化彼此的態度,研究稱日本商人樂于看到中日關系好轉。此外,中國從日本環境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等領域多有借鑒,而日本人很樂意中國游客來此。
但缺少政治家積極地努力,一些民間合作項目也將收效甚微。如果安倍在亞洲的信心沒錯付,和解將不得不等到日本的新一代領導人掌權。學者預測:“如果日本被視為是真誠的,它就永遠不會再被任何事兒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