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按理說是佛門清凈地,近來卻不怎么清凈。
應該說,一直不怎么清凈。金字招牌下,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門票爭奪戰
82版《少林寺》電影熱播后,少林寺的商業價值被大規模開發。河南省政府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隨即成立了登封市嵩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擔任起嵩山景區的經營管理工作。
不過,中央很快就剎住了地方政府對寺廟宗教場所的商業開發熱情。1983年,國務院頒布《國務院批轉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關于確定漢族地區佛道教全國重點寺觀的報告)的通知》,確定包括少林寺在內的94座重點寺觀交由宗教人士自行管理使用。
但在政策執行過程中,負責寺廟管理的文物和園林部門把門票經營權交給了嵩管委。為了收回這個屬于寺廟的權力,少林寺前任方丈行正到各個主管部門去做工作,最終爭取到了。從1984年開始,少林寺開始自己賣起了門票。
登封縣政府為了奪回少林寺的門票經營權而絞盡腦汁。1992年,登封縣政府在少林寺東1公里處修建了“天下第一名剎”的石牌樓,并在那里擺上了售票點,門票每張10元。少林寺的和尚們不干了,他們也賣門票,每張還便宜2元。
雙方的惡性競爭一直持續到1994年,登封縣政府設立了一個專門的行政單位——少林寺景區門票管理所,負責統管景區門票銷售,少林寺的門票銷售權被政府徹底收回。而且,門票管理所還把百鳥林、十方禪院、少林寺武術館都納入景區管轄內,游客要通玩這些地方,必須買票。景區的門票價格也從10元上升到40元——36元歸縣政府,4元歸少林寺。
2004年,登封市政府(1994年由縣改為市)在少林寺景區內修建了一座仿古牌坊,耗資千萬,也就是現在的景區入口處。門票價格隨即由40元漲到100元。第二年,登封市政府與少林寺簽訂了門票分成協議,同意按照票面價的30%分成給少林寺。
如今,少林一年的門票收入在1.5億左右。釋永信表示,門票收入分配中,少林寺基本比較被動,到底賣了多少票,多少人是免票的,都是政府說了算,給多少是多少。
此后,登封市政府與少林寺和平共處了幾年。直到2009年12月,登封市政府引入港中旅集團,以極低的價格將少林寺風景區的控股權讓給對方,作為回報,港中旅為當地建設一系列大型項目,做大當地旅游業蛋糕。
少林寺對此采取了激烈的對抗姿態,甚至不惜向禪宗祖先告祭,發誓要“保禪宗祖庭基業穩固”。當年年底,在上級政府部門協調下,少林寺與市政府的僵持關系才勉強緩和下來。
在2011年、2013年和2014年這三年中,少林寺與登封市及嵩管委之間一直摩擦不斷,火藥味濃厚,明爭暗斗主要圍繞景區門票收益分配展開。
手握無形資產,授權開發
少林寺門票權被政府收走,相當于被別人卡住了脖子。釋永信成為拯救少林寺的人,他在“用商業化對抗商業化”的道路上為少林寺開辟了一條新路子。
1998年,少林寺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金300萬元,這是少林寺試水商業化的大膽之舉。
不過少林實業的經營情況并不樂觀。據公開數據顯示,2001-2005年五年間的稅后利潤分別為29萬元、17.6萬元、19萬元、虧損2.4萬元、3005元。2007年,少林實業的經營數據暴增,銷售收入達到3784萬元,年利潤為1124萬元,凈利潤達到752萬元。但到了2008年,全年虧損168萬元,終于在2009年4月清算關門。
2008年底,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公司成立,股東分別為釋永乾、釋永信和少林寺。隨后,該公司獨資成立了河南嵩頂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合資成立鄭州嵩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少室陽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少林寺茶業公司等一系列公司。
無形資產公司總經理錢大梁介紹,少林寺授權經營,授權公司給少林寺供養。他們并未就授權費用簽署協議,只是每年根據授權公司的經營情況,收取一兩百萬的費用,其中15%納入無形資產公司以支付工資等經營成本,其他歸入少林寺。
授權模式下的“供養費用”是目前少林寺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釋永信利用少林寺方丈的身份,在外交游廣闊,人脈關系深厚。利用這個優勢條件,他發起成立了一系列合資子公司。比如,2005年6月,少林寺與廣西維尼綸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天人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河南省兆騰投資有限公司、河南省漯平高速公路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發起成立了鄭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責任公司。
除了國內的生意,少林寺在國外還有自己龐大的產業。少林寺通過“少林歐洲聯合會”和“少林北美聯合會”在全球擁有三百多萬海外弟子,這些海外弟子構成少林文化創意產品龐大的消費群。2012年6月,少林寺獨資成立了少林文化公司,專門做少林文化的開發和推廣。
每當釋永信穿著袈裟,端坐于山門前,接受數百洋弟子的跪拜大禮,圍觀的當地群眾會嘖嘖稱贊,“永信搞得不賴。”當地人談起這個名聲在外的方丈時,都是“永信如何如何”,猶如談論自家的鄰居。
不管是少林寺的真方丈,還是算命的假和尚,或者是政府派駐景區的管理者,假景點的經營者,在少林寺這個利益蛋糕面前,大家都把自己看成是“平等”的利益主體。看到了這么多方的糾葛,就應該明白,釋永信事件不是一次娛樂緋聞,甚至不是一件宗教事務,而更多的是一場經濟糾紛的后果。
吳桐根據《南方周末》《經濟觀察報》、界面財經等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