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晚7點,朝鮮平壤,國家電視臺晚間新聞。
“韓國的戰爭狂人們,你們不要輕舉妄動,否則將遭到每一個朝鮮人民軍士兵的報復,他們時刻準備著行動……”突然,電視臺停止了播送,開始插播歌舞節目。
12小時后,韓國首爾,青瓦臺新聞發布室。
“我們很高興地宣布,就在幾個小時前,韓國已經和朝鮮達成和平協議,朝鮮就地雷挑釁事件道歉,并解除‘準戰時狀態’,我們韓國也從今天起,停止對朝播音。”
在這個看似皆大歡喜的鏡頭前,韓國與朝鮮似乎已經達成了某種默契。在過去的20年時間里,朝韓兩國關系如同一對華爾茲舞者,若即若離,卻又各自保持著分寸。似乎當年兩國都曾許諾的韓朝統一,成為了遙不可及的夢想。
愛國主義的荒誕劇
“當經濟不景氣時,政客們的慣用伎倆就是愛國主義!若照這么看,朝鮮的炮彈打得還真是時候!”一位旅居在北京,不愿透露姓名的韓國商人對《財經文摘》記者評論道。
就在8月20日,朝鮮炮彈在韓國爆炸之時,韓國股市(KOSPI)已經從7月16日的2087點跌至1914點,為全年最低水平。
當首爾市民紛紛因股價的下跌而對青瓦臺表示不滿時,來自朝鮮的飛彈將大眾的視線轉移至他們北方的恐怖鄰居身上。一時間,從《中央日報》到阿里郎電視臺,都能看到青瓦臺派駐的評論員的蹤影。在20號之后的四天里,評論員們撰文、發表電視講話,不斷地強調朝韓關系的惡化對今后韓國的影響。賺足了韓國民眾的注意力,殊不知,就在朝韓和平協定簽署的前夜,韓國股市降到了1894點,為兩年來的最低點。
這位旅居北京的韓國商人,不僅道出了韓國的苦衷,也講出了朝鮮的困境。
自六七月份以來,朝鮮遭遇罕見旱災。國內糧食作物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根據首爾《中央日報》英文版報道,朝鮮國內已經有三分之一的稻苗枯萎。6月30日,朝鮮駐伊朗高官姜慶浩向伊朗提交旱災求援請求。泰國《曼谷時報》7月1日的社評說:“該救援請求反映出朝鮮國內旱災可能引發食物供給嚴重匱乏的情勢。”
在整個7月份,俄羅斯、古巴等國也收到了來自朝鮮高級官員的求援信,以阻止因農業歉收而導致的人道主義災難。
然而,抗拒北京的警告,跳出六方會談,實施第三次核試驗,引起了國際社會公憤。隨著秋收接近,大面積的旱災所造成的青黃不接,很有可能使朝鮮出現如1995年旱災一般的慘象。然而,金正恩請求的援助,并沒有引來太多大國的注意。
正是在這個節點上,來自三八線的炮聲讓國際社會再一次將目光轉移至朝鮮。緊張的是兩側的百姓,興奮的是南北的政客。對此,BBC在8月22日晚間的國際新聞中評論道:“首爾和平壤都深知,第二次朝鮮戰爭不可能打起來,但為了解決各自的困境,他們引發矛盾,各取所需。”
要生存?還是要統一?
朝韓過去的交惡如此反反復復也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但究竟是何種力量縱容使這部荒誕劇上演的?曾經看似美好的朝韓統一夢,為何到今日要演變成如此尷尬的鬧劇?
對朝韓的和平統一設想最早可追溯至1970年代的兩國緩和時期。但無論是當時的金日成還是樸正熙,其外交理念都深受冷戰思維影響,致使雙方在制定和平統一政策時都不顧對方是否能接受,而只考慮“如何使自己獲得統一的好處而不是同對方分享其既得利益。”
上世紀80年代,隨著美蘇關系的融冰,朝韓關系也有了進一步發展,統一被提上了兩國議事日程。在1980年10月,金日成率先提出了“高麗聯邦制方案”,其目的是要保留朝鮮金氏政權存留的前提下,接納民主制的南韓,一國兩制,成立高麗民主聯邦。
然而,金日成所提出的“朝鮮半島不得駐扎外國軍隊”的條款引來美國的非議。并且,對于社會主義制度深懷恐懼的韓國民眾也不愿加入一個以社會主義制度為主導的國家。
隨著冷戰逐步接近尾聲,對和平的企盼成為了朝韓兩國的共同愿望。1989年9月11日,韓國盧泰愚總統也提出了“韓民族共同體”的主張,建議采取“南北聯合”的過渡體制,成立南北議會,共同起草憲法,并建立統一政府、國會,開放選舉,并最終實現國家統一。
在80年代東西方和解的大背景下,朝鮮與韓國都緊隨美蘇,積極開啟對話,因此統一在當時也有很大的可能。但到了90年代初,失去莫斯科援助的朝鮮迎來的是巨大的經濟危機。民眾的困境將金氏政權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此時的平壤所關心的是:怎樣能生存?
開放選舉?就意味著朝鮮民眾有了選擇領導人的權力,金家很有可能失去民眾的支持,無法維持統治。所以朝鮮在進入90年代時,將獨裁政權的生存利益放在了首位。金氏為了能堅持在國際舞臺上存活下去,不得不選擇走“先軍政治”路線,并提倡“主體”思想。
夢斷統一路
失去了良好統一契機的朝韓兩國,在半島的統一路上越走越遠。根據韓國統一部在今年5月28日公布的數據,有超過70%的韓國人不再期待朝鮮半島統一。每每談到此,韓國人便會拿出當年東西德統一的教訓:
“1989年,東西德統一時,西德可謂傾盡國力來支持統一。但結果呢?不僅西德的經濟被拖垮,東德也成為了極端思想的泛濫地。”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這位韓國商人對《財經文摘》記者埋怨道。
正在韓國人對自己國家的命運唏噓不已時,金氏家族統治下的朝鮮卻充斥著暴力、壓迫、歧視和恐怖……對那些生活在底層的民眾來說,脫北是最好的出路。然而,即便是朝鮮人歷經千辛萬苦,冒著家人被害的危險,最終到達韓國時,也可能因其不光彩的身世而遭到當地人的嘲笑。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在朝鮮戰爭中被迫分離的朝韓家庭成員大多已經故去。新一代的韓國人早已對北方失去了歸屬感,每每提及朝鮮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已經不是“那也是我的祖國!”而是“哦,那是個恐怖的地方!”
大國博弈的屠刀
盡管韓國不再對北方的窮鄰居有任何企圖,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如今的朝鮮,慘無人道的虐囚事件還在每時每刻發生著,但韓國深知,以自己目前的實力,根本無法承擔朝鮮崩潰的代價,所以每每朝鮮策動外交危機時,識趣的韓國政府都會送出大量的金錢和物資。
另一方面,各大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均衡,也希望朝鮮維持現狀。尤其是朝鮮的北方鄰居——中國。倘若金氏政權突然崩塌,中朝邊境將涌來300萬-800萬戰爭難民,這將給本已衰退的東北經濟帶來致命打擊。
對于日本來說,日本有殖民朝鮮近半個世紀的歷史,民族仇恨一直成為韓日兩國關系的巨大壁壘。毫無疑問的是,任何一屆日本政府都絕不希望看到一個仇日的、統一的朝鮮半島成為現實。為此,日本的戰略是永遠維持朝鮮的現狀。這就說明了為何日本從不缺席對金氏家族的援助。
就美國而言,只要南北朝鮮問題存在,美國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在東亞駐軍。這樣做不僅能使韓國唯美國馬首是瞻,震懾朝鮮,而且還能輻射到周邊的中國和俄羅斯。而如今恰值俄烏戰事正酣之時,美國在韓國駐軍也可以震懾俄羅斯第三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
從本質上來說,各大國在朝韓問題上博弈,最大的輸家莫過于兩國的民眾,一方面,各國對朝鮮的援助,維持著金氏政權,延長了朝鮮民眾的苦難。另一方面,距離三八線最近僅70公里的首爾,直接就在朝鮮的炮火范圍內,一旦雙方發生戰爭,勢必給韓國民眾帶來巨大威脅。
朝韓兩國今日所面臨的外交困境,恰如基辛格當年所說:“國際事務沒有道德的空間。大國有大國的霸權之道,小國有小國的生存之路。”所以,誰也不能苛責朝韓兩國面對大國的博弈所展示的尷尬“華爾茲”。即便不贊成,也應當報以理解,因為只要大國不放棄自己的私利,朝鮮半島的分裂就還是既定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