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侯沫中國正在將目光投向烏克蘭,將其視作“一帶一路”戰略里通往歐洲的入口。烏克蘭已經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簽訂了協定,并正在增加中國在烏克蘭投資的份額。然而,隨著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漸行漸遠,目前克里米亞的政治局勢以及俄羅斯對烏克蘭東部地區的干涉,使得中國與烏克蘭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錯綜復雜和撲朔迷離了。烏克蘭希望減少對于俄羅斯能源、商品、軍事裝備采購的依賴,這種想法令中烏關系面臨更多需要考慮的元素。隨著烏克蘭將自己從俄羅斯經濟中剝離開來,中國的投資者以及“一帶一路”這樣的戰略項目獲得了更多關注。另一方面,中國對于俄羅斯行為或明或暗的支持卻令烏克蘭處于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之中:是繼續吸引中國的投資,還是反對中國對于俄羅斯行為的支持?
戰略經濟新伙伴
在獨聯體內部,烏克蘭是僅次于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的中國第三大經濟伙伴,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范圍從煤炭(在努力減少對俄羅斯能源依賴之時,烏克蘭將煤炭視為一項戰略商品)、農產品,直到軍事裝備。盡管烏克蘭東部地區的沖突使得情況變得復雜,中國對烏克蘭的投資依然在增長。根據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與烏克蘭當局在今年早些時候達成的協定,中國將提供總額高達36.5億美元的信貸額度,用于吸引相關技術,將烏克蘭工廠的能源從俄羅斯的天然氣轉變為烏克蘭的煤炭;今年7月初俄羅斯供氣管道的中斷令這一任務變得更加迫在眉睫了。這一項目的框架包括建立一系列能源工廠,實現褐煤和硬煤的氣化。
烏克蘭正在竭盡所能地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通過節約措施減少全國的能源消耗,并且加大了用煤炭代替天然氣的力度。然而,如果中國在頓巴斯的沖突問題上不對烏克蘭持更具和解性質立場的話,是無法進一步推進其商業利益和投資份額的。
到目前為止,中國在公開場合一直將俄羅斯的政治利益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在財政上向俄羅斯伸出援手,對西方向俄羅斯施加制裁表示譴責,并對烏克蘭的利益視而不見。對烏克蘭而言,顯然最重大的利益莫過于從中國那里獲得盡可能多的信貸和投資,憑此實現農業和能源領域的現代化,并且將烏克蘭建設成為符合西方和國際標準的具有可持續性、能夠獨立發展的國家。然而,烏克蘭政府同樣無法回避某些極為重要的問題,這其中就包括中國在政治、外交、經濟甚至軍事等方面對俄羅斯的支持。當然,數個大型項目帶來的潛在經濟收益,以及拼命尋找新的資金來源的心態,可能促使烏克蘭政府接受更多來自中國的投資。
大型項目之中首當其沖的要屬新絲綢之路,這也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中國的角度看,用基礎設施將中國與烏克蘭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不只具有經濟價值,更具有戰略價值,因為這將使全球貿易的重心從歐盟與西方轉向中國。將烏克蘭納入新絲綢之路項目對于其經濟而言也將是一大利好消息,將使得烏克蘭成為中國商品進入歐盟的道路上一個重要的中轉地和貿易港。此外,這還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這將加快烏克蘭加入歐盟的進程。
為難的民意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正出于當前地緣政治利益的考量,在政治和外交上對俄羅斯表示支持,通過投棄權票令聯合國安理會無法正式表態譴責俄羅斯。中國顯然不希望在經濟上疏遠俄羅斯。今年早些時候,中國正式承諾,將進一步深化與俄羅斯的戰略伙伴關系。
這令烏克蘭公眾陷入了罕見的兩難境地:一方面急切地需要來自中國的投資;另一方面又不情愿擁抱這個在政治上沒有表現出善意的國度。烏克蘭的領導層和媒體對于中國對烏克蘭危機的政治態度深感擔憂,甚至達到了憤恨的程度,不過他們明白,中國的立場具有改變俄羅斯與西方之間勢力均衡的能力,將決定這場膠著的危機未來的走勢。
中國的影響力在聯合國安理會中表現得格外明顯:中國在一項議題中投了否決票,使得安理會無法通過譴責俄羅斯為侵略者的決議。針對烏克蘭危機,中國不斷地發表一些模棱兩可的聲明,例如需要以國際法為準繩,重建烏克蘭的領土完整,等等。然而,烏克蘭的主流媒體更加關注的似乎是普遍存在的經濟機遇,例如中國與烏克蘭在信息技術和農業領域展開合作的可能性,而不是北京和基輔在政治問題上的摩擦與分歧。
中國現在同樣面臨著困境:一方面,中國對于國際法原則的承諾既有助于在世界上維持和平與秩序,也有利于維護國內的核心利益(例如西藏、新疆和臺灣問題);但另一方面,某些現實政治的考量(例如對俄羅斯的支持)又有助于中國從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沖突中獲取明確的政治與經濟收益。中國之所以在戰略上刻意保持模棱兩可的態度,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中俄烏三角
烏克蘭媒體認識到,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并非是無條件的。他們往往將中俄之間的伙伴關系視為權宜之計,而并非真正的聯盟。這是因為將兩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都是暫時的相互利益:對中國而言,是不受美國強大的海軍力量威脅的、便利而可靠的能源供給;對俄羅斯而言,則是為自己的自然資源尋找新的客戶,并尋找一位政治伙伴,減輕西方制裁對本國經濟造成的傷害。
烏克蘭媒體一致認為,中俄伙伴關系無法回避許多嚴肅的潛在問題,包括中國對能源豐富的中亞國家的滲透,以及對人煙稀少的俄羅斯遠東地區構成的壓力。因此,烏克蘭完全可以順勢深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不要求北京對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的行為提出官方譴責,而只是就根據國際法維護烏克蘭的和平與領土完整發表泛泛的聲明。
對于俄羅斯侵占克里米亞的行為,烏克蘭媒體表達了不同的觀點:一般而言,中國對于一個主權國家的領土完整遭到侵犯會感到憂慮;更令中國感到不安的是通過公投的方式來決定該國一個地區是否獲得自治,甚至獨立(這不利于中國目前的西藏、新疆與臺灣政策)。在克里米亞問題上,一方面中國對俄羅斯不向西方屈服的態度表示了贊賞,但同時也表示俄羅斯的堅定態度無助于在未來幾個月甚至數年的時間里與西方展開談判。
此外,中國還對基輔發生的革命感到了深深的疑慮,表示了對維持現狀的支持,并對俄羅斯的這一觀點表示了支持:推翻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的行為不具有合法性,因此,新的烏克蘭政府同樣不具有合法性。
出于這些戰略因素的考慮,中國領導人決定在外交政策上站到俄羅斯一邊,以便從俄羅斯獲得能源和高性能武器。這還更加有助于中國壓制由西方尤其是美國組織(俄羅斯和中國是這么認為的)的顏色革命。然而,在中國看來,這一戰略同樣有著嚴重的弱點:中國領導人充分意識到,支持俄羅斯和親俄羅斯的分離主義者很有可能在西藏或是新疆等同樣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地區引發不利的后果。
因此,出于現實利益的考慮,中國同樣與烏克蘭保持著一定的關系。例如,隨著烏克蘭的軍工產品不再流往俄羅斯,中國成為了其重要的出口伙伴。此前,中國曾從烏克蘭購買過野牛級氣墊船,近來又購買了兩艘安東諾夫號運輸機——這兩筆交易對于提升中國海上和空中的運輸能力都至關重要。
本欄目責任編輯: 李巖(liyan_juergen@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