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好賭。
這是天性。
好的是,我們也不用修飾這點人性“弱點”,自欺、他欺、欺人。
去年我在某個三線城市,和一位華爾街歸來的高管在飯桌上搖骰子,當時一起作陪的還有某國際領先的大型云解決方案提供商代表,記牌、心算、一絲不茍,使出了所有本事,就為了賭一杯白開水。
我們都自詡不是文藝青年,絕沒有閑情“詩酒趁年華”“把酒話桑麻”,反正輸了就喝水。撐個水飽吃不下好料的,這也是命,想上場,就得能付出代價。
這時候抱怨數學不好也沒用,無非它就是一種工具,而愿賭服輸恰恰最看重人性。
想起十九歲那年和妹妹在澳門的賭場玩老虎機,最外邊的一排金幣皆探出大半個身子,偏偏每一枚都交疊得巧妙,不管怎么投新幣進去,都推不下來。明知道賭場給機器設定好了賠率,大概沒機會趕巧贏一把,但當下絕對動了沖撞一下機器的心思。到底是巡場的保安威嚴,又一直看我們張牙舞爪,圍在身邊,才不敢動作。
現在想想,其實賭場根本不相信來的人都有“契約精神”。而進場的賭徒就算明知道損失的概率更大,也寧愿相信自己會是那個最后的幸運兒。
怎么當“幸運兒”?從概率的角度來說,這個事兒很有趣。印度數學家Srinivasa Ramanujan曾經說,“在最終的分析中,所有知識皆為歷史。在抽象的意義下,所有科學皆為數學。在理性的世界里,所有判斷皆為統計。”
說的當然是數學和統計的重要性。一個骰子有六面,擲一個“一點”的概率是1/6,再多添幾個骰子,概率只會越來越低。
但我要借用另外一位波蘭統計學者Jerzy Neyman提到過的“信心戲法”,這個詞放到這里,我更愿意理解成——你信就有戲!
我說這些故事的邏輯大約來自人類對“賭性”和“契約精神”的直接反應。不外乎是“粗放型經濟”的模型,在一片聲勢大好中盲目地擴充領地,一旦崩塌,群羊騷動,殺戮出現。熟悉叢林法則的往往只有制定者。
這一兩個月中國的股市行情不好,我的美國親戚自從知道我略有接觸,就時刻向我匯報那邊的情況。終于在中國滬指下探3000點以后,美國財經新聞標題出現了“美股暴跌”的字樣。
一些人翻出了歷史經驗,預測滬指要回到2000點以下;也有一些人大肆意淫空頭的陰謀論;更多的人在圍觀了金融市場管理部門領導層的出身后,開始質疑“國家隊”使不出高級手段,又殷殷期待行政干預有能力力挽狂瀾。
不斷贅述這個那個“方法論”都沒有意思,泡沫太嚴重的時候,做空賺錢也是人之常情。散戶賺小錢,機構賺大錢,總有人要賠錢。不愿意被牽連又相信跟著國家隊能賺大錢的,自然就肯做一回隔壁熱心腸的“老王”。
但不是人人都非得姓“王”,任何選擇用市場化的角度就都能理解的了。國家希望有個健康的股市,規則完善、嚴控風險,股民只期待有個“牛市”,風馬牛不相及。
但有一個道理很好懂,好的賭場不缺回頭客。吳敬璉先生說“無論什么賭局,盜亦有道”,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既然任性做散戶,不若小賭怡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