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ecided that no matter what, I just had to get past her serve. I couldn’t let her get comfortable with it. When I start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my serves and returns, my opponent’s serve became less lethal. I clawed back the second set, sending the match to a deciding set.
為了更好地與讀者探討翻譯技巧,并考慮到讀者的翻譯興趣與要求,從上期開始,翻譯擂臺新題目取消了中譯英部分,僅保留英譯中部分,且將句子翻譯改為段落翻譯。請參賽者在2015年1月10日前在網(wǎng)上提交參賽譯文,網(wǎng)址為http://www.dogwood.com.cn/intro.html;或者用稿紙謄寫工整,寄往北京市海淀區(qū)海淀東三街2號新東方南樓19層《新東方英語》編輯部“翻譯擂臺”收,郵編為100080,截止日期為2015年1月10日(以郵戳為準(zhǔn))。我們將隔期刊登有關(guān)譯文的詳細(xì)評點,并評出若干名最佳譯手(獎品:《夢在青春在——寫給在路上追夢的你》)和潛力譯手(獎品:《舌尖上的智慧——美國名校最佳畢業(yè)演說(第3輯)》)。快來一試身手吧!
英譯中題目
在上一期的擂臺賽評點中我們提到,英漢翻譯中反語修辭格的翻譯難點主要在于表達(dá)方面,即如何用自然的目標(biāo)語言把原文的意思表達(dá)出來,同時又保留反語所營造的諷刺、詼諧的效果。就母語為漢語的翻譯者來說,在把英語中的反語翻譯成漢語時,問題主要在于能否傳達(dá)出原文反語的修辭效果。不過譯者只要開動腦筋,還是有可能找到既能準(zhǔn)確傳達(dá)原意、又能保留修辭效果的表達(dá)法的。而在把漢語中的反語翻譯成英語時,語言能力方面的不足對譯文的影響可能更大一些。英語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對于英語表達(dá)的敏感度往往還不夠,因此選用的表達(dá)法很有可能看似意思準(zhǔn)確,但其實在感情色彩等方面和原文有很大差距,從而損害了反語的修辭效果。在本期翻譯擂臺的參賽譯文中,表達(dá)方面的問題就非常突出,我們在下文中具體分析。
2014年11月號翻譯擂臺英譯中評點
英譯中題目
What a noble illustration of the tender laws of her favored country!—They let the workers go to sleep!
翻譯要點
英譯中原文里的反語修辭格非常明顯,結(jié)合后半句的內(nèi)容來看,前半句中的noble和tender顯然都在說反話。睡覺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任何人都應(yīng)該擁有睡覺的權(quán)利。如果這樣的權(quán)利都需要法律來批準(zhǔn),那只能說這樣的法律有問題,既說不上noble,也不tender。也就是說,原文前后兩句話的邏輯矛盾傳達(dá)出了強(qiáng)烈的反諷效果。有些參賽者沒有處理好兩句話的矛盾,導(dǎo)致譯文中反語的表達(dá)效果不理想。具體來說,參賽者在翻譯反語修辭格時主要出現(xiàn)了以下五類問題。
問題一 參賽者保留反語修辭格,但譯文表達(dá)生硬,影響了反語的修辭效果。
例:他們允許工人們睡覺——這強(qiáng)烈地證明了她喜歡的國家的法律之溫柔!
評析:譯文顛倒了原文的語序,把原文的后一句處理成了譯文的前半句。從譯文來看,參賽者對原文的理解沒有問題,但“溫柔”一詞用得不自然,漢語中不大可能用“溫柔”來修飾“法律”。強(qiáng)行這么用的話,雖然意思可以猜到,但譯文太生硬,而且與前半句的反差也不夠強(qiáng)烈。這種照搬詞典解釋,特別是照搬詞典第一義項的譯法,是翻譯初學(xué)者常見的做法,但在翻譯時往往會造成錯誤。《新牛津英語詞典》對tender的解釋是“showing gentleness and concern or sympathy”,結(jié)合sympathy (同情心)來看,這里可以翻譯成“仁慈”。
問題二 參賽者保留反語修辭格,但譯文意思不準(zhǔn)確,削弱了反語的表達(dá)效果。
例:窮人居然可以去蒙頭大睡!這真是對這善心的國家和它仁愛的法律最為高尚的詮釋呀!
評析:和上面的譯文一樣,這個譯文也調(diào)整了原文的語序,而且前一句和后一句同樣形成了反差,基本上也保留了原文的反語,但譯文采用了靈活的譯法,把原文后一句中的they省去,并采取增譯的辦法,把go to sleep譯為“蒙頭大睡”,這樣一來譯文意思與原文就有了差別。Go to sleep (睡覺)是人基本的生理需求,不如此就無法生存,而“蒙頭大睡”主要形容睡得香,或是形容睡覺的姿勢,有時可能還包含“睡得過多”的意思。這樣一來,譯文前后兩句話的邏輯沖突就沒有原文明顯了,反語的表達(dá)效果自然就打了折扣。
問題三 參賽者用詞不當(dāng),削弱了反語修辭格的表達(dá)效果。
例:她中意的那個國家竟有如此開明的法律,這不就是一個鮮活的寫照嗎!——竟然允許工人休息!
評析:譯文把go to sleep譯成了“休息”,而不是“睡覺”。在漢語中,“休息”和“睡覺”有時確實是同義詞。比如晚上與人告別時,我們可以說“早點休息吧”,意思就是“早點睡覺吧”。但休息和睡覺并不是完全同義的,睡覺是一種休息,但休息卻不一定都是睡覺。比如有些人抱怨“休息時間不讓睡覺”,是說自己所在的單位規(guī)定,在休息時間可以打球、看電視什么的,但就是不讓睡覺。譯文中用“休息”的問題在于,該詞與“開明的法律”之間的邏輯矛盾明顯不如“睡覺”強(qiáng)烈,因此反語的表達(dá)效果不如原文。此外,把tender翻譯為“開明”也不對。
問題四 參賽者改動原文句式,打亂原文邏輯,削弱了反語的表達(dá)效果。
例:多么可敬的國家,多么溫和的法律,多么崇高的闡釋!——他們允許工人去睡覺。
評析:譯文用三個排比句翻譯原文的前半部分,看起來語氣強(qiáng)烈,似乎與后一句形成了強(qiáng)烈的對比,實際上卻打亂了原文的邏輯。原文中,illustration與破折號引出的部分實際是同位語,即允許工人睡覺這一點說明了法律多么仁慈。“說明”或“闡釋”是針對“法律”的,但在上面的譯文中二者卻成了并列關(guān)系,這樣“睡覺”“闡釋”和“法律”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就不那么清晰了,自然影響了反語的表達(dá)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參賽譯文都采用了這種句式,估計是因為原文的句子較長,如果直接翻譯為感嘆句容易顯得啰嗦,這樣譯成并列句實際上是采取了拆譯的方法,譯文好處理一些。但這種以犧牲原文意義為代價的拆譯并不可取。
問題五 參賽者無故增譯,譯文意思不準(zhǔn)確,反語修辭格消失。
例:在她所看好的這個國家,有一個經(jīng)典的事例體現(xiàn)了該國法律對人的關(guān)懷——國家以法律形式保障上班族有充足的睡眠。
評析:這個譯文的增譯主要體現(xiàn)在后半句,“國家以法律形式保障”和“有充足的”都是增譯出來的。睡眠是否充足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對于那些貪睡的人來說,也許一天得睡十個小時以上。如果法律能保障這樣的上班族有充足的睡眠,那確實很了不起,確實體現(xiàn)了“對人的關(guān)懷”。這樣一來,譯文中根本就沒有了反語,意思和原文正好相反。
除了與反語修辭格相關(guān)的翻譯問題外,參賽譯文還存在以下兩類問題。
問題一 參賽者誤譯個別詞,譯文意思不準(zhǔn)確。
例:他們竟然允許工人睡覺!——這是多么高尚的例證,說明她那可愛的國家的法律是多么仁慈!
評析:譯文對favor一詞的翻譯不準(zhǔn)確。韋氏在線詞典對favor的解釋是“to prefer (someone) especially in an unfair way”,也就是“偏愛”的意思。譯文中“可愛的”這種譯法與這個釋義顯然有距離。“偏愛”是個人態(tài)度,“可愛的”則是客觀狀況。“她”偏愛的國家未必可愛,可愛的國家“她”也未必偏愛。
問題二 參賽者用詞不當(dāng),譯文表達(dá)生硬或有誤。
例1:這是對她所青睞的國家的脆弱法律多么高尚的詮釋啊!它們竟然讓工人們?nèi)ニX!
例2:這些來自她深愛的祖國的有關(guān)于溫柔法律說明是多么高尚啊,他們讓工人們都可以“安眠”了。
評析:第一個譯文用“它們”來翻譯they,意思并沒有錯,they指的確實是the tender laws。但“它們”在漢語里使用得并不頻繁,用作主語的情況更少。英語和漢語的一個重大區(qū)別就在于英語中代詞用得多,漢語中代詞用得少。英語中使用代詞的許多地方翻譯成漢語時要么使用名詞,要么省略。這里把“它們”改為“這些法律”,譯文就會好得多。第二個譯文把go to sleep譯為“安眠”,意思也不對。“安眠”有兩個意思,一是“安穩(wěn)地熟睡”,二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用語”。這里如果取第一個意思的話,反語的表達(dá)效果會削弱很多,因為“安穩(wěn)地睡熟”并不像簡單的“睡覺”那么必須;如果取第二個意思,反語效果會得到增強(qiáng),但語氣又不對。無論取哪種意思,都不是原文的意思。
獲獎譯文:他們竟然讓工人們?nèi)ニX!——這是一個多么高尚的例證啊!說明她那鐘愛的國家的法律是多么仁慈啊!(張琪)
評析:譯文改變了原文的語序,但保留了反語,把tender翻譯為“仁慈”,把favor翻譯為“鐘愛”,都沒有問題。在“讓”前增加了“竟然”,強(qiáng)化了語氣,雖然使得原文比較隱晦的反語更突出了,但意思并沒有錯。不過,“高尚的例證”搭配不自然。對這個譯文加以修改,就有了下面的參考譯文。
參考譯文1:他們讓工人們睡覺!——這說明在她鐘愛的這個國家,高尚的法律是多么的仁慈啊!(韓子滿)
當(dāng)然,也可以不顛倒原文的語序,得到下面的譯文。
參考譯文2:這充分說明,在她鐘愛的這個國家,法律是多么的仁慈啊——法律還允許工人們睡覺!(韓子滿)
2014年11月號翻譯擂臺中譯英評點
中譯英題目
流氓欺鄉(xiāng)下佬,洋人打中國人,教育廳長沖小學(xué)生,都是善于克敵的豪杰。
翻譯要點
中譯英原文里的前三個分句所表達(dá)的都是令人不齒的惡行,最后一個分句將做出這些惡行的人稱為“善于克敵的豪杰”,顯然是在說反話。有些參賽者對這個反語的處理不當(dāng),譯文的修辭效果也不夠理想。具體來說,參賽譯文在反語修辭格的翻譯方面存在如下三類問題。
問題一 參賽者用詞不準(zhǔn)確,削弱了反語的表達(dá)效果。這一問題集中體現(xiàn)在對四個詞的翻譯上。首先是對“鄉(xiāng)下佬”一詞的翻譯。
例:Villains bullying bumpkins, foreigners beating Chinese people, and ministers of education shouting at pupils, are all excellent examples knowing how to conquer their oppositions.
評析:中文原文選自魯迅1933年發(fā)表的雜文《沖》。在那個年代,“鄉(xiāng)下佬”指的是來自鄉(xiāng)村地區(qū)的人,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人,沒有任何貶義。即便不知道這段歷史背景,從原文也可以看出,作為與“流氓”對立的一種人,作者自然沒有什么惡意,反而是充滿同情。上面的譯文將“鄉(xiāng)下佬”譯為bumpkin,這個詞在英語中的意思是“an awkward and unsophisticated rustic”,即“不經(jīng)世故且笨拙的鄉(xiāng)下人”,有貶義色彩。這樣的人被流氓欺負(fù)雖然也不對,但令人憤慨的程度卻打了折扣,與后半句的邏輯矛盾也要小得多,反語的表達(dá)效果自然就削弱了。
其次是對“流氓”一詞的翻譯。
例:The scamp bullys the countrymen. The foreigners beats the Chinese. The school superintendent criticizes the pupils. All of them are the heroes who are good at defeating the enemy.
評析:《現(xiàn)代漢語詞典》把“流氓”定義為“不務(wù)正業(yè)、為非作歹的人”,在魯迅那個年代,這應(yīng)該是指黑社會分子、惡棍一類的人,因此翻譯為hooligan、scoundrel、gangster之類的詞都可以。這里譯文中用了scamp一詞,雖然有的詞典也將這個詞解釋為“流氓”,但這個詞的意思是“a person, especially a child who is mischievous in a likeable or amusing way”,是指調(diào)皮但可愛的人,這與原文中的“流氓”差別就太大了,反語的表達(dá)效果也削弱了。
再次是對“打”這個字的翻譯。
例:Villains bully country folks, foreigners fight Chinese, and education ministers browbeat students. The formers are always renowned as “heroes” for vanquishing the latter.
評析:原文中的“打”可以理解為“毆打”,是一種欺負(fù)人的做法。許多參賽者將“打”翻譯為hit、beat或spank,都是可以的。但這個譯文將其譯為fight,意思就不對了。Fight這個詞的意思是“take part in a violent struggle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physical blows or the use of weapons”,重點在exchange上,即雙方互有往來,可以譯為“戰(zhàn)斗”或“打斗”,與原文中的“打”意思不同。
最后是對“沖”這個字的翻譯。
例:Villains bullying bumpkins, foreigners beating Chinese people, and ministers of education shouting at pupils, are all excellent examples knowing how to conquer their oppositions.
評析:“沖”字在這句話中最難譯,因為意思比較難以確定。《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沖”字有多個解釋,但在這句話中似乎都講不通。不過,原文這句話作為名言,其所指顯然有事實根據(jù),譯者在理解有困難時,應(yīng)該做一番研究工作,查找這句話的來源。在《沖》這篇雜文中,魯迅譴責(zé)了貴州軍閥,包括當(dāng)時的貴州省教育廳長,因其下令使汽車沖向為紀(jì)念“九一八”事變而游行的學(xué)生。“沖”指的是下令開車沖向?qū)W生,形容其殘酷性。譯文將其理解為“向……喊叫”,意思不準(zhǔn)確,不足以形容教育廳長的殘暴,與后面hero的邏輯矛盾都不夠大,反語的表達(dá)效果自然也都不夠強(qiáng)烈。
問題二 參賽者改動原文,導(dǎo)致反語修辭格消失。
例:Rogue exploits boor, foreigners invade China, Director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treats pupils badly, those three kind of people are all real bullies who are good at dealing with the weak while fear the strong.
評析:譯文把“豪杰”翻譯成了bullies,顯然是改動了原文。Bullies這個詞與前面的rogue、foreigners、director都無法構(gòu)成邏輯矛盾,因為根據(jù)前面的描述,這些人就是bullies,這樣一來反語就徹底消失了。
問題三 參賽者無故增譯,削弱了反語的表達(dá)效果。
例:Gangsters tried to bully hicks, foreigners dared to strik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head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rdered to crash into pupils with trucks. They are all heroes who know how to attack enemies.
評析:譯文用strike來譯“打”,沒有問題。用ordered to crash into pupils雖然不太準(zhǔn)確,但譯者顯然是做了查證,這一點值得肯定。但tried to這一增譯很糟糕,似乎這些壞人的惡行還沒有發(fā)生,而只是試圖這么做。這就降低了他們的惡劣程度,與hero之間的邏輯矛盾也減弱了。
除了與反語修辭格相關(guān)的問題外,許多譯文在語法和句子結(jié)構(gòu)方面存在較大問題,對一些詞的翻譯也不如人意。限于篇幅,這里就不舉例了。
獲獎譯文:Bullies bully the country men; foreigners tyrannize the Chinese; the director of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rdered cars to dart toward the marching pupil groups; yes, they are all heroes in fighting the enemy. (孫曉丹)
評析:獲獎譯文問題要少一些。“沖”被翻譯成了“ordered cars to dart toward …”,譯者顯然了解魯迅的原文,雖然表達(dá)不太準(zhǔn)確,但大體意思是對的。最后一個分句用了fight,不能完全反映“克敵”的意思,但結(jié)合hero這個詞來看,也不至于產(chǎn)生誤解。但連用兩個bully不符合英語表達(dá)習(xí)慣,tyrannize這個詞也表達(dá)不出“打”所造成的生理傷害。前面用了三個分句,最后一個分句中用了they,指代關(guān)系也不夠清晰。根據(jù)上面的分析,對這個譯文加以改動,就可以得到下面的參賽譯文。
參考譯文:Villains bullying country folks, foreigners beating Chinese, and the Education Director ordering soldiers to drive trucks and rush into marching students are all heroes good at vanquishing their enemies! (韓子滿)
評析:用分詞結(jié)構(gòu)修飾villains等詞,構(gòu)成名詞短語,這樣便于將譯文組織成一句話。把“沖”的意思解釋出來,這樣三類人的惡行就說清楚了,都可以與hero形成邏輯矛盾,從而保留原文的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