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學者李健在調研國內公益創投發展時發現,上海、深圳、蘇州、東莞、佛山等地相繼舉辦公益創投活動,這讓他感覺到,“公益創投開始在國內遍地開花”。
公益創投興起于上世紀末,當時,歐美一群年輕的億萬富翁不滿足于簽支票式的傳統慈善,因而借用商業投資的方式,將資金投資于公益領域。公益創投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捐贈方式,投資人通過向社會組織提供資金和非資金的支持,以期獲得更好的社會回報。
大約2007年,公益創投被引入中國,隨后發展成兩大流派。一種是由地方政府主導,主要以項目大賽的形式遴選項目,并給予獎金獎勵;另一種是創投基金、基金會等發起,挑選出特定氣質的公益人,給予資金、技能、人脈等支持,助其成長。按照學界說法,地方政府是當前中國公益創投的主要力量。
無疾而終的上海試驗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公益屬于民間社會,屬于第三部門;創投屬于商業領域,屬于第二部門,但當下中國的公益創投卻由政府來舉旗,我們將之視為歷史產物、中國國情。
本組報道關注這一現象,關注由政府主導下的公益創投活動。
國內由地方政府發起的公益創投,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的上海。當時,在上海恩派的建議下,上海市民政局舉辦了首屆上海社區公益創投大賽,恩派是承辦方。但幾年后,大賽沒了下文。有知情人士透露,最開始上海打造了兩個平臺,一個是公益創投,一個是公益招投標,2012年左右兩個平臺合并,“后來就沒再提公益創投了”。
上述說法未經官方證實,我們也嘗試聯系相關負責人,但他們對公益創投大賽都不愿多談。
公益創投全國開花
在上海之后,深圳、蘇州、寧波、東莞、廣州等地相繼發起由政府主導的公益創投。地方政府緣何熱衷于舉辦公益創投?深圳的回答是,推動公益事業的創新發展,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廣州的說法是,資助社會組織為弱勢人群服務。
方向雖有不同,但深圳和廣州公益創投活動的本質是基本一致的,即通過投資公益慈善項目,借社會組織之力,解社會發展之困,最終服務于地方發展。
怎樣的項目才能獲得投資?縱觀國內由政府主導的公益創投,其資金來源幾乎都是當地福利彩票公益金。由于福彩公益金的使用要遵循“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的宗旨,因而各地獲得資助的項目大多是氣質相同的傳統“四大類”。
坊間有質疑的聲音,認為這是政府購買服務的“升級版”,但深圳和廣州相關主事者都不同意這個觀點。
廣州市民間管理局登記處處長夏健認為,區分公益創投和購買服務的基本界限是,服務提供者是否取得經濟回報,“廣州的資助資金原則上全部用在服務對象上,服務提供者沒有獲得經濟回報。”(詳見《為弱勢群體的服務者埋單》一文)
深圳市社會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楊欽煥表示,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除了提供資金資助外,還為參賽項目提供培訓,為他們對接專家、投資人等資源,陪伴參賽項目成長,這是政府購買服務沒有的。(詳見《為商業與公益兼顧者投錢》一文)
我們以為,對于公益創投一類的新生事物,概念之爭并無意義,其活動的影響力及因此而產生的漣漪效應才是問題的關鍵。
商業資本和商業精神
今年,廣州和深圳都不約而同地在做一件事:以政府資金撬動商業資本。廣州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設想引入企業作為投資人,打造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三位一體”的創投模式;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則找到10家創投機構,拿出1億元作為創投基金。
可以預見,在政府的令旗下,越來越多的商業資本將進入公益領域。
資本都是帶著價值觀來的,商業資本的進入,必然同時為公益界帶來商業精神。按照投資人李諾夫說法,一個值得投資的公益項目應該極有效率、高增長、創新能力很強,既能解決社會問題,又能獲得經濟回報,最終實現商業和公益的雙重效益。
此舉對于中國公益的深遠影響,也許在很多年才會完全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