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第六屆SEE生態獎頒獎典禮選在這一天舉行。
聽工作人員說阿拉善的會員已經發展到400多人,每人每年的會費是10萬元,10年以上就是終身會員(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成立于2004年,阿拉善SEE基金會成立于2008年)。一年400萬妥妥的,阿拉善應該是最不缺錢的公益組織之一了。
但是,阿拉善SEE這次頒獎禮的地點選得特別遠且偏。當然了,“市內的高大上地方太貴了,環保機構,節約辦會”絕對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會場太小了,而且舞臺兩邊都站滿了人,顯得很擁擠。
這次頒獎禮幾乎邀請到了環保圈的所有公益大咖,這也是意料中事。《中國財富》4月刊就做過環保專題,我卻是今天才跟部分受訪對象進行短暫的“網友見面”。
這種頒獎禮又像是某種形式的交流會,大家交流環保、公益、霧霾、MERS……
在頒獎的時候,我旁邊就有一位嘉賓哭了。因為得獎者新京報攝影記者陳杰在得獎感言里說道,這段時間遭受了很多的污蔑、詆毀和打壓,但是他都堅持了下來,并做出了擲地有聲的報道。誠如陳杰所說,當這一切能讓環境變得更好時,一切都是值得的。
還有獲獎人劉湘,一個“為地球打官司的人”,從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到環境公益訴訟,整整16年一直堅守在環境保護司法實踐的最前沿,并以司法實踐推動法律和制度的前進。頒獎人說“他把自己的青春化作盾牌,用司法守護無告的大自然。”
我對獲獎的劉業勇印象很深。他坐在我前邊,獲獎后很激動,開心地一直笑。
劉業勇是個護林員,在林間做長臂猿的監測記錄,一做十年。或許這是他第一次到北京,也許是他第一次離開云南,他甚至不會說普通話。在我看來,阿拉善頒給他的不只是一個獎項,還有對他的堅守的褒揚。
獲獎機構重慶兩江志愿服務發展中心,是2010年2月成立的,通過建立公眾環評信息網,收集全國近20000份環評報告,從中發現大量的環評造假信息,促成環保部整頓環評機構。“工業污染防治”項目,每年調查發現超過100 個工業企業非法排污。
主力方在他們的獲獎理由中這樣寫道:這個團隊,集結了環境工程、法律等專業人士,在4年間迅速成長為最富成效的污染監督機構。他們以一手的調研和專業的態度,將現有法律賦予公民的監督權和舉報權用到極致,贏得了政府部門的尊重、信任與合作,引發了全國范圍的環評行業整肅。
SEE生態獎到今年已是第六屆,據統計已經頒發了198個獎項,影響到了近千個項目和個人,我相信未來或許會影響更多、更廣。
阿拉善SEE公益機構任志強會長說,“通過這樣一個獎項,我們希望能夠樹立全社會在環境保護中協同參與和貢獻的典范,引領和推動更多的環境保護行動。”這讓我們看到,在現有空間里,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只是我們自己選擇原地抱怨,還是積極行動。
頒獎結束后,北京下雨了。微信媒體圈里的“巍寶”說:“最后獲獎的五位代表個子都比女主持人矮,但建業集團董事長說,他們是心靈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