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隨著沿海各省的相繼淪陷,中國與外部聯系通道只剩下西北和云南。云南是大后方最重要的戰略基地。滇西戰役爆發后,云南又身兼抗戰前線和大后方雙重角色。因此,日寇對云南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防空成為云南抗戰的主題。
日軍轟炸計劃代號為“火計劃”。其授意者是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坂垣征四郎,他對云南人有私怨。1924年日本陸軍大學畢業生進行兵棋演練,他敗于同窗、云南大理人楊杰(民國軍學泰斗,曾任蔣介石參謀長),失去天皇賞賜的軍刀。在臺兒莊戰役中,坂垣軍團又和滇軍60軍交手,再次嘗到云南人的厲害。“火計劃”正好給他一個公報私怨的機會。
日機把昆明當靶場
1938年9月28日的昆明,風和日麗。上午,昆華小學正在上課,日機突來。從沒見過飛機的學生都好奇地擠在窗邊。老師嚇得臉都青了,大叫:“快鉆到桌子下邊!”話沒說完,聲聲巨響,幸好沒有炸著學校。但不遠的昆師、潘家灣、苗圃、鳳翥街一帶就慘了。炸彈如冰雹一樣從天空傾瀉而下,和小學生一樣好奇觀看的人群沒來得及叫一聲便血肉橫飛。當場炸死190人,重傷173人。
日機探實昆明防空能力極弱,更加肆無忌憚。他們排著品字隊形耀武揚威而來,來3架排小品,來9架3個小品排成中品,來27架3個中品排成大品。空襲前一天居然還進行預報。全不把中國人放在眼里。日軍甚至把昆明當做學員訓練的打靶場,到昆明來炸一次回去就可以拿文憑。
最初日機是從珠海的橫琴島起飛,路途遠,轟炸還不頻繁。1940年日軍占領越南后,飛機從河內起飛很快就可進入云南,對云南的空襲全面升級。
日機專門在人口密集的時候和地方扔炸彈。1942年5月4日是保山的集市,中午人最多時,54架日機突來,對保山城狂轟亂炸。第二天,54架日機再度轟炸保山城。日機投完炸彈后,追逐著逃命的人群俯沖用機槍掃射。據統計,對保山的兩次轟炸,九千多人被炸死。日機還在保山城內投下了大量的細菌彈,致使烈性傳染病在保山與滇西各縣大規模流行,致10萬多人死亡。
從1938年9月28日到1944年12月最后一次空襲,6年間,日機空襲云南共281天,508批次,出動飛機3599架次,投彈7588枚。
防空力量弱不禁風
抗戰開始時國民政府空軍名義上有500余架飛機,實際上只有91架能起飛。而日軍飛機有2700架。日本空軍進犯廣東時,廣州只有九架飛機防守。日軍零式戰斗機爬升率高,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而中國空軍使用的主要還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古董——一種帆布蒙皮、敞著座艙的雙翼飛機,飛行員們把它們叫做“老道格拉斯”,由航校畢業到戰死,平均只有六個月。
懸殊的空中實力,決定我方只能“消極防空”,即以減少損失和盡快恢復正常秩序為目的,以實施對空隱蔽、防護和消除空襲后果為主要手段的防空。它包括疏散、消防、防毒、除奸、救護、避難、工務搶修等。
為此,抗戰一開始,昆明就成立了以昆明警備司令祿國藩為司令官的云南省防空司令部。不久又成立了昆明防護團,以祿國藩為團長,下設總務、警報、警備、消防、掩埋、搶修、燈火管制、交通管制。防護團依照省會警察分局分成8個防護區團,區團長由警察分局長兼任,憲兵各區隊長兼任副區團長。還成立防空協會,龍云親任會長。
逐漸適應“跑警報”
一說起跑警報,至今70歲以上的老昆明人仍會膽戰心驚。一些老人,每年9月18日聽到拉響紀念警報聲,頭皮就會發麻。對防空警報,開始人們有些慌亂。但跑多了,跑警報就成為昆明居民生活方式了。警報分預行(敵機起飛)、空襲(敵機進入云南)、緊急(敵機往昆明飛來)、解除(敵機走了)四種。
昆明的警報器一開始以電笛和汽笛為主,輔以六個城門樓的大銅鐘,還由警員騎自行車在市區疾行搖不同顏色的信號旗,分別表示預行、空襲、緊急、解除。大型電警報器主要設在五華山瞭望臺和兵工廠、紡織廠、電廠等大工廠的煙囪上,小型手搖警報器置于市區主要街道的守望所。后來改進為在五華山的瞭望臺掛燈籠。為防備敵機夜襲,燈火管制的具體辦法也訂了出來。為了快速疏散居民出城,還把昆明城墻拆開,挖出了八個數十米的大缺口。
日軍專門策劃多次針對西南聯大和云大的轟炸。聯大就要求教師疏散到郊外甚至鄰縣,將疏散者的課程放在每周的兩天內集中講授。還根據日機到昆明的時間和特點,采取早晨七點開始上課,一堂課時間壓縮到四十分鐘,到上午十點就能上完四節課,爾后的時間便是跑警報和自習。疏散保證了安全,可苦了教師上課。住在東郊的聞一多、朱自清,要步行近10公里來校上課。吳大猷每天凌晨5點出發走路,周培源住在15公里外的西山滇池畔,特意買一匹棕褐色大馬騎著來上課。住在靛花巷青園學舍樓三樓的陳寅恪右眼失明,左眼也患眼疾,行動不便,無法疏散。他的家人又不在昆明。傅斯年給他在住處樓下挖一個簡易防空洞。每當警報響起,住樓上的其他人都是慌忙往下跑,住一樓的傅斯年卻反向跑到樓上,把陳寅恪攙扶到樓下,送進防空洞里。但一下雨洞常積水。陳寅恪就拿張凳子坐在水里。后來他曾做對聯調侃:“聞機而坐,入土為安。”華羅庚經常與得意門生閔嗣鶴在一個防空洞跑警報,為的是跑警報時兩人可以討論數學問題。一次被埋在洞里,多虧聯大學生不顧生命危險把他們救出來。
昆明軍事目標不多,日軍對昆明的轟炸,主要是一種精神上的威懾。然而,他們沒想到,在跑警報的日子,人們該干嘛干嘛。生意、學習、講課、研究,甚至愛情,都沒停下來。西南聯大學生跑警報就是成雙結對情侶一起跑。
空襲造就消防車
抗戰時期的昆明,房屋絕大多數還是土木結構,特別是鋪面,木材用得更多。1940到1943年,昆明城內因空襲引發的大火災就接近30次。1940年3月30日,日本飛機轟炸昆明東南城區,火災引發20間民房毀于一旦,死亡120余人,傷350余人。
昆明在1918年就有自來水。但沒有專門的工具,用自來水消防并沒有優勢。一旦發生火情,救火全靠人工。每遭轟炸,城內四處起火,救火難度更大了。省會警察局先后充實補充了其所管轄的消防大隊,使之具有大號邦浦車(消防汽車),水柜車(拉水的汽車)及各種先進的消防器械。
當時滇軍三個軍幾十萬人在前線,又正在修筑滇緬公路和滇緬鐵路。云南省政府財政負擔極重,購買這些消防車及消防器械的費用除政府撥款外,防空司令部、省會警察局及市政府發起,向社會各界勸募消防捐款,共募得捐款四十萬七千余元。首批購進的兩輛美國生產的雪佛蘭消防車運進昆明時,在云大操場進行演示。這也是昆明歷史上的第一臺消防車。
與警局消防隊一起并肩救火的,還有一大批民間自發組織起來的義務消防隊和義務救護隊。在這些民間消防隊中,兩廣和浙江義勇消防隊聲譽最高。他們有故鄉駐滇商會和同鄉會的財力支援作強大后盾,消防器材先進。
不怕轟炸怕間諜
每次日機轟炸后,昆明市民們都覺得很納悶:為何敵機會炸得那樣準?后來便衣警員混在平民中,在被炸目標中發現有光閃爍,原來是間諜用鏡子的反光提示敵機轟炸目標。因此老百姓中有“不怕轟炸怕間諜”之說。因此,省會警察局把除奸防諜作為云南防空的重要任務。但那時外來的人口太多,社會秩序相當混亂,要抓到間諜決非易事。
日本在越南西貢、緬甸馬德望、泰國曼谷清邁等地訓練越、緬、泰籍間諜約七千人(包括一些擺夷即傣族),化裝后潛入云南。有的本身就是僧侶或商人。這些間諜的任務是:破壞我各機場及油庫,暗設目標以供日機轟炸;收買各地散兵土匪及流氓,搶劫為亂;運動滇越鐵路工人怠工,破壞車頭;利用奸商秘密囤積日用品糧食,以斷我軍供給。
無孔不入的日本間諜曾經在美國云南空軍基地弄到過飛行員的名單,日本飛機到機場上空轟炸時,竟然能夠在空中用擴音器喊出美國飛行員們的名字。更有甚者,有段時間內,在第14航空隊的飛機上的收音機頻道中,經常會在寂靜中突然傳出敵人的廣播,一個說英語的日本女人直接叫出正在飛行的美國飛行員的姓名,或甜言蜜語,或威脅恐嚇,嚴重干擾了軍心。
護衛滇緬公路的防空戰

云龍縣瀾滄江功果村渡口地處滇緬公路咽喉的深山峽谷。為滿足抗戰運輸要求,滇緬公路在此修建了兩座橋:功果橋和功果新橋,由滇緬公路橋梁設計處長錢昌淦設計。1940年10月29日,錢昌淦乘坐的客機在云南沾益被日機擊落而犧牲。為紀念他,功果新橋改名昌淦橋。
1940年秋日寇占領越南后,滇越鐵路中斷,滇緬公路成為除西北外的唯一對外通道。10月,日軍組成“滇緬公路封鎖委員會”,調集100架飛機以河內為基地頻繁轟炸滇緬公路。功果渡口成為日機轟炸重點。當時維護功果兩橋和橋兩岸公路的是永平第四工程段,有83人組成的功果橋工隊,還有民工6200名。就是這些血肉之軀,冒著敵人的轟炸,晝夜搶修橋梁,維護著滇緬公路的通暢。
為配備防空設備,又在兩橋之東山修一條高炮路,全長18公里。修好后,功果東山架設了防空高炮陣地。在一些炸橋日機被擊毀后,日寇停止了對功果渡口的轟炸。
飛虎隊來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陳納德率領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中名為“亞當和夏娃”的第一中隊和名為“熊貓”的第二中隊,駐軍昆明。12月20日上午,巫家壩機場地下室指揮部,空情傳來:“日軍10架轟炸機,于9時30分越過中越邊境,往昆明飛來。”陳納德命令24架P-40B型戰斗機升空分頭迎敵。
最終,美國志愿航空隊以9:0的戰績大勝日軍。目擊者后來說,那天的空戰,就像是一群勇敢的鯊魚在藍天打野鴨。昆明居民沒見過鯊魚,于是誤將鯊魚戲稱作“飛老虎”。第二天“飛虎隊”的名聲通過媒體大噪。
據《云南防空實錄》披露,從12·20空戰到1943年,飛虎隊在云南境內空戰共擊落77架敵機。
從消極防空到積極防空
飛虎隊的到來,使中國奪取了東南亞戰場的制空權。云南由消極防空轉為積極防空。
為適任“積極防空”的需要,云南大力興建機場。1937年抗戰爆發前云南已有24個飛機場。1942年云南先后出動 150余萬人次的民工大軍,又另行新建了28個飛機場。52個機場數量達到全國第一。在云南這樣一個多山地少而貧窮落后的地方,建設機場困難很多。很多老百姓為抗戰機場舍家棄地。修建機場依靠人力,上百萬農民因此離開家鄉,勞累和疾病讓很多民工付出生命的代價。
積極防空需要大量飛機。原在杭州的中美合資的中央飛機制造廠于1939年遷到了瑞麗雷允,這里臨近緬甸、印度,有利于進口機件。它是當時世界一流的飛機制造廠,員工有2500多人。
雷允飛機廠主要是制造機身、機翼、機尾、油箱、起落架和螺旋槳等次要部件,發動機、儀表、機載武器系統等核心部件都從美國進口。從1939年7月到1940年10月,雷允飛機廠生產了112架飛機,大修過蔣介石的座機西科斯基水陸兩用飛機,并檢修了大批飛虎隊及英國駐緬戰斗機。警衛大隊軍官絕大部分都是蔣介石的浙江同鄉。可見,蔣介石對飛機制造廠十分重視。
進入積極防空階段,跑警報的次數顯著減少。據《云南防空實錄》統計數字,1938年7次,1939年28次,1940年63次,1941年92次,1942年34次,1943年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