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愛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胡錦星:社會企業本質上是一種文化。
社會企業也好,社會投資也好,本質上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價值觀,它體現了一種新的市場倫理,資本價值,商業道德和社會意識,表達出當今時代人們對新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追求。
——6月18日 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論壇年會主論壇
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主任呂朝:社會影響力投資就像是一個摘果子的機構。
社會影響力投資就像是一個摘果子的機構。摘果子是什么意思?就是說,這個樹已經種了,然后再有人從小小的嫩芽里面開始去培育,去澆水、施肥。
——6月19日 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論壇年會分論壇
清華大學NGO研究所副所長賈西津:環保民間組織仍然屬于發展初期。
環保民間組織有活躍度,但體量較小、資金量也小,專業性和自身能力建設還有欠缺,仍然屬于發展初期。雖然已經有民間組織參與環保公益訴訟,存在典型性,但不存在普遍性。現在環境污染事件多發,民間組織力量與之不相匹配。
——《中國環境報》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社會性障礙是中國公益慈善發展的基本障礙。
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基本障礙,還是一種社會性的障礙,社會理念還停留于貧困時期形成的習慣,管理百億、千億甚至上萬億元捐贈款項的基本社會體制和社會技能還嚴重缺乏。社會需要形成一種學習的自覺,并且探索各類有效的學習方式,從而促成公益慈善的重大轉型。
——《財經界》
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智庫中心主任胡小軍:社區慈善的根本在于社區居民的責任和擔當意識。
社區慈善主要有著三重含義,一是公共空間,不僅是地域空間,也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人群組成的空間;二是價值理念,以社區的需求為本,動員激發社區居民的潛能;三是一種工作方法,以小而多樣化的公益方式回應社區需求,解決社區問題;其根本在于社區居民的責任和擔當意識。
——6月9日 中國慈善論壇廣州峰會
壹基金秘書長李勁:公益是通過公眾大規模的參與來改變制度性的因素。
公益和慈善沒有高下之分,都是改變既有的不平等。只是價值取向和做事的方法上有區別,慈善是通過資源的彌補來改變不平等的事實,公益是通過公眾大規模的參與來改變制度性的因素。
——5月27日 長江公益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