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趣味在歐洲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源自歐洲皇室的推崇。在歐洲很多皇室宮殿中都能夠看到典型的“中國風”。
法國宮廷是歐洲中國風格設計的最早推動者。在路易十四時代后期,宮廷生活中就已有了濃厚的“中國趣味”。路易十四曾于1670年在凡爾賽修建一座“中國宮”,整個宮殿的裝修是令人眼花繚亂的“中國風格”,宮內的檐口楣柱、墻角四邊屋頂都貼著艷麗的瓷磚,室內隨處可見中國的瓷瓶、綢帳和流蘇;路易十四的大臣瑪薩林主教家里有滿滿當當的中國陳設和各色名貴的中國物品;路易十五曾經下令用中國瓷器替代所有的銀質餐具,他的情婦蓬巴杜爾夫人喜歡穿中國絲綢,住所里擺滿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圖案的漆制家具。法國宮廷對“中國風格”的鐘愛,導致其在全歐洲范圍的流行。18世紀中期,歐洲的君主集權制國家紛紛以法國為范本,創造與權威相稱的藝術和生活方式。德國、奧地利、瑞典、俄羅斯等國將中國趣味的裝飾風格看作法國時尚的一部分,宮廷之間互相流傳中國風格的設計,跟風效仿有過之而無不及。
歐洲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宮——美泉宮坐落于奧地利維也納的席津地區,是洛可可建筑的最佳代表作。美泉宮建有中國閣、中國沙龍和瓷器廳,裝飾有許多充滿東方情調的瓷器和漆器,瓷器廳的四壁布滿模仿中國青花瓷器紋樣的白地描藍圖案。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也大規模地興建中國式建筑,在宮殿內設有多所“中國房間”;德國的腓特烈大帝甚至對中式瓷器、絲織品、漆器、繪畫、亭臺樓閣等進行加工和再創造,點綴和分散在他的洛可可宮殿的框架中,創立了“腓特烈式洛可可風格(Friderician Rococo)”。
德國畫家愛德華·格特納1850年創作的《皇宮中的中國風房間》(左頁圖)描繪的柏林皇家宮殿的房間。畫作中,墻面上有著大幅的中國風格花鳥紋壁紙,邊緣的深藍色邊框飾以金色的、臆想的“漢字”——在歐洲人的眼里,大部分的中國漢字是一種極具神秘色彩和想象空間的圖形,在設計表現上,漢字紋樣往往被作為通常的點、線或面使用。墻角的多寶閣上擺滿了中國瓷器,雙側面均掛有一柄團形羽毛扇。靠墻的幾張深色硬木靠背椅配以明黃色織物的軟墊,左側的桌子上擺著五彩瓷將軍罐和花觚,右側的角落里放置醒目的黑金色漆柜。這些中國元素使房間充滿了異國情調和輕松氛圍。
在查爾斯·詹姆斯·理查德森(1806?1871)創作于1844年的《東薩頓宮門廳》(上圖)中,戰利品盔甲掛在墻上,中國罐子放在地上;在《夏洛滕堡中普魯士伊麗莎白皇后的公寓》(下圖)里,洛可可復古地毯和中式瓷器融洽相處,夏洛滕堡所收藏的著名東方瓷器中的一小部分被放置在鏡前,使空間更舒適、混搭和親密。
中國趣味的設計在宮廷的流行,不僅為歐洲上流社會的奢華生活增添了一種異國情調,也喚起了中產階級和一般市民對這個神秘國度的向往,大多數歐洲人對古代中國的好奇與揣摩并不是通過文字,而是通過那些色彩淡雅或艷俗的瓷器、美麗滑膩的絲綢、溫婉可人的花鳥壁紙、端方嚴正的硬木家具、精致玲瓏的亭臺軒榭,想象這個遙不可及的“東方伊甸園”。
(撰文、供圖/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