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撫遠人眼中,魚肉能食用、魚骨可做罐頭,就連魚皮也被利用得淋漓盡致。
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魚皮產品受到青睞。
魚皮畫具有天然的魚鱗花紋,凹凸不平又渾然天成;構成的畫面色彩斑瀾,意境深沉幽遠。
赫哲族是一支漁獵民族,其民族文化極其豐富。撫遠把赫哲族的生活特點、飲食習慣、手工制作等特色歸納成了別具一格的魚文化,通過弘揚傳承,使城市內涵得到了豐富。如今,赫哲文化、魚皮文化、飲食文化已成為當地的旅游名片。
在撫遠人眼中,魚可謂渾身是寶,魚肉可以食用、魚骨可以做罐頭,就連魚皮也被利用得淋漓盡致。當王桂榮拿出剛剛縫制完成的魚皮服飾展示時,我簡直被這件衣服驚呆了。我曾經在民族博物館里看見過赫哲人的魚皮服飾,可是做工這樣精細,魚皮紋樣這般規整的還是第一次見到。單說衣服袖子處裝飾的毛邊就一下子打破了傳統,給有著千百年歷史傳承的魚皮服飾添上一絲時尚的味道。
魚皮服飾是撫遠土著赫哲人祖先捕魚生活中抵擋風寒的衣服。生活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下游的赫哲人,在明末清初時才從戍邊的官兵那里換來食鹽和布匹,早前都是冬季穿獸皮狩獵,夏季穿漁皮衣服捕魚。歲月流轉,赫哲人千年積淀的傳統文化遺產如捕魚祭江、制作魚皮服飾、魚皮畫等技藝依然在傳承。
王桂榮年輕時,從祖父和父親那里學來魚皮服飾縫制工藝,又跟心靈手巧的姐姐學會了做魚皮工藝品制作技藝,如今48歲的她已是當地一位有名的魚皮制作人,經常參加一些省內外民族工藝品展覽,還將自己的魚皮服飾和魚皮工藝品,送到工藝品店出售。作為撫遠當地魚文化的傳承者,王桂榮那些反映原住民捕魚文化的魚皮工藝品,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游客和民族飾品愛好者的青睞。
我在撫遠迎賓路北段的“茂密漁藝工作室”的門店里,找到正在做魚皮畫的孫茂密,大個子、留長發,有著“工藝美術大師”的范兒,店里掛滿了各種魚皮畫和手工藝品。今年64歲的孫茂密多年來一直從事研究赫哲文化和魚皮制作工藝。2004年他組織家庭作坊開始對魚皮畫進行研發制作,并由原始剪紙、平面粘貼,向鏤空雕刻、布藝浮雕進化;2007他成立了赫哲魚皮文化有限公司,開始大批量生產制作魚皮畫。
“撫遠是華夏東極,旅游市場會越來越熱;另外這里是赫哲人的誕生地,魚皮文化的底蘊深厚,所以我決定來撫遠開一個魚皮畫工作室。”2011年,孫茂密將自己做魚皮畫的產業擴大到撫遠,在這里開了一家“茂密漁藝工作室”,制作魚皮畫、魚皮飾品、魚皮掛件等。每年6~10月的旅游旺季,一幅裝裱完整的魚皮畫,會給老孫帶來300元的收入。獨特的民族特色工藝為豐富撫遠地方特色文化增加了濃墨重彩,也實現了文化傳承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孫茂密說,一幅魚皮畫從設計圖案、熟魚皮、剪裁、粘貼整個制作工序下來得需要一周多的時間。“無論是做魚皮服飾,還是做魚皮畫都要選上好的胖頭魚皮和大馬哈魚皮,這兩種魚皮經過加工以后,顏色和魚皮紋路非常好看,皮質也很柔軟。”老孫說他之所以選擇在撫遠來制作魚皮畫,也是看中這里豐富的魚類資源,“中國大馬哈魚之鄉”能為他的魚皮畫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料。
孫茂密做畫用的魚皮是前一年積攢下的,有大馬哈魚皮、鯉魚皮、胖頭魚皮等。他挑選出幾張不同顏色的魚皮,比劃著告訴我:做魚皮畫與做魚皮服飾在選料上也不同。魚皮畫用料,需先按設計圖案,根據魚皮軟硬來裁剪用料。魚脊部分的皮用在哪兒,魚腹部分的皮用在哪兒,那都是很有講究的。
古老的魚皮畫為何能重煥青春,獲得市場青睞?孫茂密說,魚皮畫有一種自然的美,具有天然的魚鱗花紋,凹凸不平又渾然天成;構成的畫面色彩斑瀾,風格古樸粗獷,意境深沉幽遠,非常具有立體感和動感,是任何其它材料不可取代的,是藝術收藏的珍品;其次,魚皮畫的內容展示了赫哲人的審美追求與信仰崇尚,他們創造的魚皮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圖案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仔細觀賞著孫茂密掛在工作室墻上的魚皮畫作,發現他的畫采用多層粘貼的方法,無論人物還是花草的表現更有透視感,工藝更加精湛。老孫說,傳統的魚皮畫多以描繪赫哲人的生活為主,現如今的魚皮畫題材在保持民族風格外,還不斷吸取其他種類的設計題材,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更具有時代感。2006年,赫哲族的魚皮制作技藝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魚皮畫的藝術價值以及市場價值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
目前,孫茂密正在籌劃,準備和撫遠政府合作,在撫遠縣城的黑龍江邊建造一個赫哲族民俗文化風情園,再現赫哲人的江上捕魚生活,傳承皮衣制作技藝,創新魚皮畫的審美情趣,通過建立基地,傳承文化,從而帶動當地的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