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鱘鰉魚,是迄今為止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被譽為“水中活化石”。
曾經,由于大量的捕撈,漁業資源銳減,鱘鰉魚被聯合國認定為瀕危物種。
如今,從“以捕為生”到“繁育養殖”再到“增殖放流”,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盡管曲德忠說春天才是捕撈鱘鰉魚的最佳季節,可我還是想看見黑龍江流域最有名氣的野生鱘鰉魚。撫遠縣委宣傳部的張欣開著越野車,帶我們轉遍了黑龍江撫遠段的幾個捕魚灘地,也沒見到野生鱘鰉魚的影子。張欣安慰我們說:“你們別著急,我領你們去個地方,那里有野生鱘鰉魚?!?/p>
張欣帶我們去的地方是一個由繁育車間、培育車間、深加工車間和魚展館組成的鱘鰉魚繁育養殖基地。魚展館的標本大廳里,有三米多長的達氏鰉魚和兩米多長的史氏鱘魚,還有大馬哈魚、烏蘇里白鮭以及“三花五羅”等重要經濟魚的標本達80多個,讓人大開眼見,見識了黑龍江流域魚類資源的豐富和神奇。
據介紹,鱘鰉魚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稱,是鱘魚和達氏鰉兩種魚類的總稱,人們常將兩者相提并論,稱鱘鰉魚,成年魚的體重可達1000公斤,是我國淡水魚類中體重最大的魚類。鱘鰉魚作為白堊紀時期的古生物,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因而被譽為“水中活化石”。
鱘鰉魚的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含有比其他魚類高出3~5倍的不飽和脂肪酸和造血維生素葉酸。據中國科學院海洋所檢測:鱘鰉魚肌肉含有十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脂肪含有12.5%的“DHA”和“EPA”(腦黃金),對軟化心腦血管,促進大腦發育具有良好功效;軟骨和骨髓(龍筋)有抗癌因子,可完全直接食用,素有“鯊魚翅,鱘魚骨”之說。
漁業經濟始終是撫遠縣的支柱產業,占據全縣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年捕撈量一度創下2538噸的歷史最高紀錄。然而,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由于大量捕撈,漁業資源銳減,產量一路下滑,從全民捕魚到無魚可捕,大自然給了深刻警示。撫遠人為之驕傲的鱘鰉魚被聯合國認定為瀕危物種。
為了重振輝煌,撫遠開始實施“以養為主、捕養結合”的漁業生產模式,支持發展“繁育、養殖、加工、外銷”的漁業生產發展方向。由于鱘鰉魚魚種價格貴,想要大量養殖就必須自己繁育,一支由科研人員、土專家、養殖工人組成的繁育隊伍應運而生,在簡陋的條件下開始了艱苦的工作,王洪波就是其中一個。
今年38歲的王洪波時尚帥氣,是一位給野生鱘鰉魚做人工繁育的專家。在鱘鰉魚繁育基地的水池邊上,他正在給種魚測定水溫。水池里五、六條身材修長的野生鰉魚已是12~30年以上的年齡,這些雌性種魚全是近兩年在從漁民手里收購上來,成為王洪波研究鱘鰉魚繁育養殖的“寶貝”。
1998年已經在水產部門上班兩年的王洪波被送到黑龍江省水產學校學習淡水養殖,學成畢業回到撫遠研究的第一個課題是大馬哈魚的產孵、育苗。鱘鰉魚人工繁育、養殖是他接任的第二個研究課題,已經在產孵、育苗、飼養、親魚雌雄鑒定、親魚培育和越冬五個科研項目上取得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成果。
王洪波告訴我們:“野生鱘鰉魚存活在世界江河中只有28種,中國有8種,分別是長江中華鱘、白鱘、達氏鱘;黑龍江達氏鰉、史氏鱘;新疆伊犁河西伯利亞鱘、裸腹鱘、小體鱘。撫遠得天獨厚的淡水條件和科研成果,為鱘鰉魚的人工繁育養殖提供了保障,從而實現繁育、養殖、加工、銷售的產業化道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尾魚苗的誕生轉變了撫遠漁業的態勢。2004年,鱘鰉魚繁育養殖基地落成,經過十年的發展,孵化的受精卵從過去的50萬尾擴大到如今的5000萬尾;并在大力加湖建起中國最大的鱘鰉魚網箱養殖基地,投放網箱2000個,養殖鱘鰉魚200萬尾;基地孵化的魚卵,培育的魚苗已經遠銷北京、廣東、福建、江蘇等地,撫遠繁育養殖的成功經驗已在全國得到推廣。
撫遠五道溝是另一個鱘鰉魚繁育養殖基地,這里130多個網箱里養育著900尾5~6年的親魚和幾百尾15~20公分長的鱘鰉魚幼苗。飼養員老玄說,五道溝是黑龍江的一個江岔子,水深5~15米的水質適合野生親魚繁育和人工養殖的魚幼魚成長;鱘魚生長到8歲時可以繁育產籽,鰉魚要10歲才能繁育產籽。
無論室內環境還是野生環境繁育養殖的鱘鰉魚幼魚,很大一部分是為放流黑龍江準備的。每年九月末,王洪波與同事們會將繁育養殖的10萬尾鱘鰉魚幼魚放流到黑龍江里,使其在野生水域適應兩個月后,再奔流到海里去越冬。從“以捕為生”到“繁育養殖”再到“增殖放流”,撫遠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與王洪波站在江堤上,看著藍天下漂浮在水面上的綠色網箱,我想:鱘鰉魚這樣長的繁育、養殖過程,王洪波、老玄還有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也許希望只有一個:就是看見自己放流的鱘鰉魚種群,有一天能夠回歸故鄉涅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