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易縣,除了大名鼎鼎的清西陵外,還有一件寶貝,那就是唐代皇帝批注的《道德經》!在易縣城內,穿過一個新修葺的道德經廣場,我們詢問唐代道德經幢的所在,很多人都說不出來。直到一位下棋的老爺子正好家在附近,才得以為我們指點了迷津。
在一處新修小區的鐵柵欄和新修廣場的圍欄之間,有一條極為隱蔽的小徑,里面全是雜草,間或還有垃圾。我們跌跌撞撞摸進去,小路盡頭是幾間屋子,繞過屋子看到的是一片玉米地,后面是一個塵土飛揚的大建筑工地,好幾棟大樓正在拔地而起。在玉米地里翹首一望,終于看到了一個碑亭的孤獨的身影。走近一看,沒錯,是那個我們要找的唐代道德經幢!
玉米地里的這座道德經幢是唐開元廿六年(公元738年)建造而成的。經幢高約6米,分為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除幢頂為青石外,其余皆為漢白玉。幢身由兩塊漢白玉石雕砌而成,高4.29米(上塊高70厘米,下塊高3.59米),直徑90厘米,平面為八角形柱體,每面寬40—42厘米不等。幢身上塊自東面起由左向右正楷大字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十八個字,占三面,下刻開元二十年十二月十四日唐玄宗頒發推崇《道德經》的詔書,對老子的《道德經》,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勒令習讀使知指要”。經幢下塊各面依次鐫刻老子《道德經》,共計八十一章,尾題“易州刺史兼高陽軍使賞紫金魚袋上柱國田仁琬奉敕立”,“開元二十六年歲次戊寅十月乙丑朔八日壬申奉敕建”。幢座為一石雕須彌座,高0.25米,直徑1.1米,座下有方形平臺,系后世補砌。
據《資冶通鑒》記載:在唐朝的幾代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尤崇道教,對老子傳下來的五千言《道德經》也分外重視。開元21年,他親自對道德經予以注釋,頒布全國,命各州縣鐫刻,供人誦讀。開元25年正月,他又在朝中“首置玄學博士”,每年都像科舉中的明經科一樣考試,推崇以老子《道德經》為宗首的道家學說。也就是在“置玄學博士”的第二年,易州刺史田仁琬“奉敕令”建造并豎立了這座道德經幢。
這座道德經經幢的經文,傳為唐代書法家蘇靈芝書寫,可是遍尋幢身并無蘇氏名款。經與易縣現存的蘇靈芝書寫的《易州鐵象頌碑》、《夢真容敕碑》相對照,其字體與經幢如出一人手筆。由此斷定,經幢實乃蘇靈芝書寫。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系統,思想內容微言大義,一語萬端,被后來者譽為萬經之王。迄今為止,僅中文校訂本就有三千多種,此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文學著作。《道德經》版本眾多,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就出土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易縣石刻道德經幢,是按照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玄宗皇帝注本鐫刻的,是校譯老子《道德經》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極為重要的文物價值。
這樣一個貨真價實的古董大寶貝,怎么就沒有被規劃好呢?最起碼也應該納入咫尺之遙的“道德經廣場”的修建規劃里?,F在總有一些令人費解的現象:比如,花錢修建假古董,真正的古董卻被輕易地毀掉?;蛘咭恍┏鞘刑?,沒有歷史文化古跡,就牽強附會地找機會。豬八戒誕生地、潘金蓮故里等現代笑話就紛紛涌出。易縣如此幸運,擁有如此多的歷史文化古跡。唐代道德經幢,放在別的地方恐怕是捧在手里的寶貝了。一句話,別任性,且有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