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南森投身于解救難民的行動,其工作方式體現了人道主義救助的新緯度。
由于他在拯救難民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1922年,他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南森是一位“偉大的世界公民”,從他身上煥發出來的是人類的力量和剛毅精神。
面對潮水般的歡呼和紛至沓來的榮譽,南森卻并不感興趣,他回到了自己家鄉。一天傍晚,南森獨自站在家鄉的海灘上,一邊聽著腳下海濤的拍擊聲,一邊回顧自己這一段經歷。他回憶說:“那冰原和極地上漫漫的月夜多么令人神往,但如今已像一個來自另一世界的遙遠的夢——一個轉瞬即逝的夢。但是,生活中要是沒有夢,那生活又有什么價值呢?
1926年的一天,南森在給學生講演的時候,專門提到探險的精神。他認為探險的哲學就是永不退卻!在每一次的探險行動中,都會有一條退卻或者放棄的底線在誘惑你,你必須要有背水一戰,無可選擇地勇往直前的勇氣。“關于人生道路上所謂獲得成功的秘密,我可以坦承的是在選定的目標面前,燒掉你身后的船,毀掉你身后的橋,你就不會在回頭張望中浪費生命。除了勇往直前,你們別無選擇!要么干下去,要么毀滅(You must to do or die)。”
在1888年完成穿越格林蘭島和1896年完成“弗拉姆號”探險航行之后,南森成為了一位國際公認的極地學家。1897年,奧斯陸大學聘任其為動物學教授,但他那時的興趣卻轉向物理海洋學。后來,在1908年他轉為海洋學教授。
從1896年至1917年,南森致力于科學研究。他參與了國際海洋考察理事會的創建工作,并參加了“邁克爾·薩斯”號到挪威海的調查(1900)、“弗里德持喬夫”號穿過北大西洋中部的調查(1910)、“維斯列莫伊”號到斯匹次卑爾根海區的調查(1912)和“阿爾馬烏爾·漢森”號到亞速爾群島及B.赫蘭德-漢森區的調查(1914)。在1893年,南森還曾通過巴倫支海和喀拉海到達葉尼塞河,后來經西伯利亞返回。
這些調查研究的成果最后出版了許多文獻。其中很多出版物上都有南森親自作的圖解說明。另外,南森還在海洋學儀器的設計,風生洋流的解釋和北方水域水層形成的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中作出了貢獻。
1905年,南森的聲譽成功地幫助挪威脫離了與瑞典的聯盟。南森成為挪威新任國王和王后的好友,在1906年至1908年期間被任命為挪威駐英國首任大使。最然其內心仍然鐘情于科學,但是外交和人道主義活動在這期間占用了他的大部分時間,展現出了令人尊敬的政治家特質。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殘暴行為,促使南森成為國際聯盟的堅定支持者。1920年,他以高級特派員身份受國際聯盟理事會委派負責戰俘遣返工作。在紅十字會的幫助下,他募集了大筆捐款,用不到半年時間遣返了在蘇聯境內的42萬多名德國和奧匈帝國戰俘,體現了人道主義救助的新緯度。
1921年,他被國際紅十字會任命為高級專員,領導對蘇聯國內遭受干旱饑荒的救濟工作。他在莫斯科同蘇聯政府達成救濟的協議,并設立了南森救濟中心。他到歐洲各國發表演說動員私人機構和個人捐款。他的呼吁獲得廣泛的支持,收集了大筆捐款,為蘇聯災民提供了衣物和食糧。
1922年,在他的建議下,為解決無國籍難民的移居問題,52個國家在日內瓦簽訂了一項國際協定,決定發放“南森護照”,用以協助無國籍難民逃往新的國家。該協定解決了大批俄羅斯人、上耳其的亞美尼亞人和德國猶太人的移居問題。同年,他還幫助解決了125萬希臘人和50萬土耳其人返回各自祖國的交換工作,時至今日,其善舉仍被世人牢記在心。
由于南森在拯救難民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1922年,他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他把獎金捐獻給了國際難民救濟事業。1930年5月13日,南森因心臟病逝世于奧斯陸,挪威為他舉行了國葬。為了紀念他,1931年在日內瓦成立了南森國際難民辦公室。后來人們還創立了了“南森獎”,頒發給那些為國際難民事務作出極大貢獻的人。
2011年10月10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紀念南森誕辰150周年的時候,對南森予以高度贊揚,稱他不僅是一名“偉大的挪威人”,而且還是一位“偉大的世界公民”,從他身上煥發出來的是人類的力量和剛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