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據商務部部長高虎城介紹,去年中國人境外消費已經超過了1萬億人民幣。
就在剛過去的羊年春節,關于國人在海外搶購電飯煲、馬桶蓋、各品牌奢侈品的報道甚囂塵上,甚至連大米都成為海外搶購的熱門商品,網友不禁驚呼,國人把消費力都用在外國了?
的確,春節期間國人境外搶購的新聞不絕于耳,諸如“有人一天在巴黎商場消費40萬”、“中國人日本瘋狂搶馬桶蓋”等消息,讓人頗感無奈的同時不禁感慨萬千。
原因一:多數人出于“省錢”考慮
記者調查發現,之所以選擇在國外購物,多數理由是境外購物價格比國內相對便宜。
家住武漢南湖花園的胡女士,過年期間一家三口去了一趟日本,回來大包小包足足把自家的私家車塞得沒一點縫隙,所購產品中有三個馬桶蓋、兩個電飯鍋、一個燒開水的暖壺、箱包、化妝品、服裝及電子產品等。這些在國內同樣能買到的商品, 記者問為何要跑到國外去買時,胡女士回答得很干脆:“國外產品相對國內便宜,的確很省錢。”
胡女士說:“從日本所購電飯鍋煮的飯的確很好吃,同樣的大米,用日本買來的電飯鍋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粘鍋,而且香味四溢;還有,從日本所購的開水壺是用優質材料‘智造’,科技含量高,燒的水經過凈化處理,不僅味道甜好喝,而且喝起來讓人很放心衛生。 ”
據商務部一項調查顯示,手表、箱包、服裝、酒、電子產品等產品的20種進口品牌高檔消費品,我國大陸市場平均價格比香港地區高出45%左右,比美國高51%,比法國高72%。
不僅僅是那些高端的奢侈品,從電器、服裝、箱包,到化妝品、食品、酒類,普通消費品的國際市場價格大都比國內市場便宜不少。對于消費者來說,既能欣賞美麗風景,又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了,國內的產品價格為啥還比國外的高那么多?若能降低進口產品消費稅率或取消進口環節增值稅,一方面既滿足和方便國內民眾購物;另一方面也可將中國出境游客購買奢侈品的消費轉移到國內,變成國內消費增量,豈不更好?
原因二:追求更好的商品質量
記者調查發現,除巨額價差外,更好的商品質量也是促使民眾海外購物的一大原因。
關于中國人在日本瘋搶“馬桶蓋事件”的確引發社會大轟動,甚至走上兩會的“大雅之堂,得到領導人的關注。
然而,從此前的奢侈品,到現今的生活必需品,可以說海外商品對中國的滲透已達方方面面。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中國人如此熱衷外國貨,中國不是世界工廠嗎?我們的消費品生產類別不是覆蓋了絕大多數領域嗎?
顯然,質量問題仍然是“中國制造”的痛點,長期的毫無技術翻新的復制別人的產品,剽竊別人的技術專利和品牌,才是“中國制造”產品低劣的頑疾,“中國工廠”其充其量只是一個靠勞動密集型的“世界加工廠”。
排浪式生產與消費,寄希望所謂的成本優勢,仍試圖通過“市場換技術”獲得成功,已然不適合現今的消費市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也隨之提升,價廉早已不是選擇商品的唯一評判標準,對品質的追求才是產品暢銷的必經之路。
若“中國制造”的電飯煲也能使米飯粒粒晶瑩不粘鍋;吹風機能讓頭發吹得干爽柔滑;馬桶蓋能使所有的屁股都潔凈似玉、如沐春風,那么想必大家也不會非要舍近求遠購買外國貨。
原因三:消費環境、服務質量更好
其實,無論是購買相對低價的奢侈品,還是購買高品質的生活用品,境外購物之所以火爆,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現今市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可支配資金增多,購物的需求其實并不僅僅止于購物,消費環境、服務質量、交通、旅游等等衍生而來的消費需求都是考量的因素。
據《2015中國人春節出游意愿調查報告》顯示,中國近八成民眾希望用旅游來度過2015年春節,出行意愿遠遠超過往年,其中超過50%有出行意愿的旅游者計劃出境旅游,分析統計表明出境游意愿首次高于國內游。
錢包鼓了,有錢可以任性了。有錢人要購物,國內為何吆喝都不來,國外不吆喝為何蜂擁而至?相比境外消費的火爆,面對消費市場的新常態,境內的消費市場和商家不該值得反思嗎?
癥結:價格差懸殊巨大
近年來,國人在海外購物非常火熱,商務部將采取哪些措施促進這些海外的消費力能夠回流?對此,高虎城在兩會上明確表示,中國的出境人數已超過1億人次,中國的境外購物也在迅速地增長。根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中國境外消費已經超過1萬億人民幣。他表示,這樣一個境外消費規模的成因是多種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價格差。
高虎城認為,形成海內外價格差懸殊巨大,導致境外采購、境外消費迅速增加,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國內在稅費上有著比較高的稅率,特別是某些產品的消費稅,這是形成價格懸殊的因素之一;二是國內的流通成本過高、環節過多,市場仍然存在著在物流方面和管理方面進一步減少成本的空間;三是國外品牌商對華的定價政策。要想采取的措施引導國外采購的回流,也必須從以上三個源頭方面著力。
當然,境外購物和消費是居民個人的選擇。高虎城指出,近兩年來國內外消費市場出現一種怪現象,從國內消費市場來看,越來越多的消費呈現個性化和多元化態勢,而個人境外購物卻呈現出單一化和模仿式態勢。
他指出,隨著國內消費政策的正確引導,也隨著中國居民消費觀念的改變,這種局面會像前些年的“你有、我有、人人有”這種排浪式的、模仿性的消費會逐步轉向理性,回到正常的消費狀態。
解決: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
導致中國居民境外購物沖動原因在哪里?是中國商品質量存在問題,還是崇洋媚外的心態作怪?
事實上,商務部門已指出了問題癥結:一是進口商品存在較高稅率,尤其奢侈品存在較高的關稅和消費稅,造成國內與國外同一商品成倍的價格差距。二是國內市場仍存在分割和各種利益障礙,造成流通成本過高和環節過多,抬高了進口商品價格。三是國外品牌商針對中國居民消費特點和傾向制定了特殊的定價政策,吸引了中國居民境外購物。
不爭的事實表明,中國居民境外購物主要集中在高檔奢侈品上。有數據統計,2014年,全球奢侈品市場總容量達到2320億美元,其中中國消費者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060億美元,同比增長4%。由此可知,中國人去年買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是全球奢侈品市場的最大買家,中國消費者76%的奢侈品消費發生在境外。據專家預測,在進口商品價格格局沒有根本改觀的情況下,中國居民境外消費人數會更多,境外消費總額會更龐大,這對改變當前中國經濟局勢無疑是不利的。
中國居民境外消費現象的確值得反思,但反思的目的是為了及時引導消費。資深人士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
一是抓緊進口商品關稅和消費稅改革力度,把進口商品關稅、消費改革當成穩增長的重要措施,放在改善經濟運行環境的高度,進一步降低進口商品關稅和消費稅,縮小進口商品尤其是進口奢侈品與國外價格差距,為減少中國居民境外消費創造條件。
二是進一步加大物流改革力度,組建跨境物流組織機構,通過物流快遞的渠道,有序地組織跨境網購,消除國內進口商品渠道過多過濫現象,減少進口商品流通環節,降低進口商品成本;并充分發揮價格監管部門作用,加大對進口商品價格加價行為監督,防止各類濫漲價行為,切實把進口商品價格降下來,為減少中國居民境外消費奠定基礎。
另外,應該加大國內消費品研發和生產力度,提高中國制造商品的品質,增強國內民眾對國產商品的信任感,激發國內民眾消費興趣和欲望,把巨大居民消費需求留存國內,從而刺激中國內需,助力中國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