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適應“新常態”的挺進之年。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財政工作怎樣更有力度更有作為,檢驗著財政人的擔當和智慧。
“四座大山”
一是持續增收難以為繼的壓力。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財政收入增長也一路輝煌。從我市近十年情況看,財政收入基本保持兩位數增長,最高達30 %。但是近年來,收入增長乏力的趨勢日益明顯,特別是去年以來,隨著經濟中低速增長成為常態,財稅收入也進入了低速增長的軌道。數據顯示,2014年,我市一般公共財政收入雖然增長9%,但其中常規性稅收增長僅占3.9%,支撐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是一次性的政府性稅收。與此同時,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土地財政也已基本走到盡頭。新的一年,宏觀經濟走勢的改觀和實體經濟的回暖還將經歷一個過程,稅收低位運行必將持續,財政挖潛增收的空間很小。
二是支出管理積重難返的壓力。當前,雖然財稅收入增速明顯回落,實際可用財力增長緩慢,但財政剛性支出需求卻不斷增加,特別是在這幾年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高歌猛進的大背景下,各級各部門大多心熱手癢,熱衷大干快上,政府支出盤子越來越大,尤其是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較大的政府專項資金,歷年來不斷增長,據統計,我市去年政府和部門各類專項資金達27億元,占到財政總支出的33%,且多頭管理、重復設置、“天女散花”等弊病日益顯現,財政支出碎片化、部門利益板結化問題日益嚴重,大大加劇了財政收支矛盾。如何跳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怪圈,有效加強支出管理,保持財力收支平衡,已成為確保基層財政安全平穩運行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是債務運作支撐乏力的壓力。多年的快速發展,使各級地方政府積累了雄厚的實力,也形成了大量的債務,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勢在必行。去年,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43號文),對政府性債務管理作出了嚴格規定,也徹底改變了政府性債務運作的規則,傳統的政府融資渠道已被堵死。可以預見,《意見》出臺后,相當長時期內政府性債務余額仍將呈增長態勢。在建設資金需求和地方財力供給矛盾非常突出的情況下,如何確保政府性存量債務安全平穩運行,如何保證新增政府投資項目的資金需求,對于各級政府尤其是財政部門來說,是難度極大的考驗。
四是深化改革任務疊加的壓力。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從破題期進入實戰期的關鍵之年,財政面臨多項深化改革的任務,如完善全口徑預算編制,開展預算績效管理,全面推進預決算公開,清理規范稅收優惠政策,探索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研究編制三年滾動財政規劃,等等,作為基層政府和財政部門,如何有序合理推進這些改革,如何確保改革和穩定、發展的平衡,任務很重、壓力很大。
設法過冬
第一、要真正確立財政“緊約束”的理念。財政必須始終是“緊約束”,政府應該永遠過“緊日子”,這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題中應有之義。以往我們強調過“緊日子”,很大程度上是將其作為克服財政困難的權宜之計,似乎形勢好轉了就不必如此,這是財政支出管理時緊時松、總體寬松的重要原因,導致一些部門和單位“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崽賣爺田不心疼”,大手大腳成習慣。經濟新常態下,珍惜和用好納稅人的每一分錢,過“緊日子”,抓“緊約束”,也理應成為政府決策施政、財政運行管理的新常態,唯其如此,才能從源頭上消解財政運行的壓力和困難。
第二、要積極履行財政“硬擔當”的責任。這種擔當,首先應體現在自覺主動上。財政財政,顧名思義,以財行政,以財資政,財政的力量和影響遍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滲透到政府治理的枝枝節節。改進政府治理,推動科學發展,財政部門責無旁貸、首當其沖。財政工作者要一手握望遠鏡,登高望遠,為黨委政府把握好大方向,一手握顯微鏡,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化管理風險和財政危機于無形。這種擔當,其次應體現在無懼無畏上。改革是最大的紅利,財政管理改革是最核心的改革,而改革總要涉及利益的調整,加強管理更多的也是對利益行為的規范和約束,沒有無私無畏的鐵膽不行,沒有敢挑敢扛的鐵肩不行。我們正處在改革十字路口,理應鐵肩擔道義,鐵膽開新局。
第三、要充分發揮財政“巧發力”的優勢。財政工作是以才理財的工作,化解新形勢下的財政困難和壓力,需要擔當,更需要智慧,需要巧干。要善于借助機制制度的力量強管理,比如在支出管理上,既要對具體的支出項目一樁一樁嚴格把關,更要注重推進預算公開、績效評價等制度建設,系統提升管理水平。要善于發揮統籌服務的優勢巧協調,提升財政管理質量,不能光靠財政部門唱獨角戲,需要所有部門共唱“將相和”。這就需要我們因勢利導,科學協調,服務在前,周旋在后,引導和帶領所有力量為實現財政管理的既定目標而努力,最終“待到山花爛漫時,我在叢中笑”。
財政的內生力量
首先,需要更有質量地抓收入。堅持以貢獻和產出論英雄,把稅收貢獻率和投入產出比放在突出位置,從源頭上控制占用資源多、對上貢獻少、產出效益低的項目進入,涵養稅收骨干和支柱,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構筑優質稅源的主力軍。
其次,更有重點地控支出。一是要堅決轉變政府投資決策模式,從“確定項目配資金”改為“根據資金定項目”,真正體現量力而行,嚴格控制政府負債;二是要著力整合政府專項資金,嚴格控制總量,盡可能捏指成拳,防止“撒胡椒粉”現象;三是要切實加強結余結轉資金管理,對年度預算結余資金,分實際情況結轉下年或予以收回,連續兩年未用完的結轉資金,一律收回用于收支平衡。
再次,更有策略地調結構。一是以問題為導向,調整財稅政策結構。按照中央關于“清理、整合、規范專項轉移支付項目,逐步取消競爭性領域專項”的要求,對現有財稅優惠政策進行全面清理和機制創新,打破出臺政策“只進不出”的局面;二是以績效為杠桿,調整預算項目結構。通過下達績效目標、實施項目績效評價等方式,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完善財政政策和預算安排;三是以民生為主體,調整支出保障結構。財政優先保障民生事業支出需求,堅持量力而行而非大包大攬,“雪中送碳”而非“錦上添花”,主要是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最后,更有力度地促改革。化解財政壓力的關鍵,是深化財政運行體制機制改革,真正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推進財政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新的一年,改革的任務很重,我們要以全口徑預算管理和部門預決算公開為重點,堅持從實際出發,推進和落實好各項改革舉措,通過改革,增動力、挖潛力、激活力、化壓力,真正形成有效適應和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財政工作“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