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將陸續展現幾位在財政、財務部門工作的人士從事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會計工作的實務(決算管理部分)。我國有一支龐大的行政事業單位隊伍,每年財政支出的80%左右都通過行政事業單位支出。一大批在各級財政、財務部門工作的人士,運用管理會計的技能,以各種管理工具為放大鏡和搜索器,及時發現問題,查找原因,對癥下藥提出改進財政財務管理的意見和建議。希望他們的實務能對同行們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參考。
“巨無霸”公開職工人數的奧妙
部門決算公開工作結束后,李小釘他們將本級所有決算公開部門的數據全部搜集起來進行分析。很快,他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本來部門決算公開并沒有要求部門公開職工人數,但卻有六、七個部門主動公開了本部門職工人數。細看這些公開職工人數的部門,小釘不由發出一個會心的微笑:這些“巨無霸”,真精明!
小釘所說的“巨無霸”,就是那些所屬機構在500個以上或資金收支規模在數百億乃至上千億元的大部門。最大的“巨無霸”所屬機構達到幾千個,支出最多的達到千億元以上。
小釘早就聽說,有些部門向同行介紹其決算公開的經驗就是:在規定的決算公開期限內,死死盯住“巨無霸”,決不走在他們的前面,一定要等“巨無霸”的決算數據上了網,自己部門才立即跟隨上網公開。原因就是大樹底下好乘涼。“巨無霸”的數據一旦上網公開,其龐大的收支余數據立即像海綿吸水一樣,將所有公眾的目光全部吸引,頓時,分析的、評價的、質疑的、發問的,熱鬧得不亦樂乎,自己部門那點微不足道的小收支,就再沒人有功夫搭理,質疑、發問也一概全免,輕輕松松就過了決算公開這一關。
可“巨無霸”們也不是吃素的,家大、業大、人多,自然精英也多,對付起想大樹下乘涼的眾多中、小單位,自有其應對的辦法。他們深知,自己本身就是中國在世界地位的縮影,即總量優勢,人均劣勢。收支余規模固然不小,但職工人數更龐大,有的甚至包羅中央、省、地、縣、鄉五級人數。一搞人均,立刻水落石出,收支余即可被稀釋攤薄。決不能讓無謂的龐大收支余嚇倒或誤導公眾!所以,決算公開時,他們一定要公開部門職工人數,那是必須的!結果也確實如此,職工人數一公開,“巨無霸”們的人均收支余便一下子就從隊首挪到了隊末。
小釘想,這你不能不服,“巨無霸”們確實很精明。他們通過公開職工人數,將公眾的目光和思維由總量引導至人均。當然,若說還有點欠缺,那就是口徑不太一致。“巨無霸”們的收支和人數是四級或五級預算單位的匯總數,而且是上層小基層大,決算公開要和同級部門對比,使用相同口徑的人均數會更合理。
部門決算涉及的部門多,預算級次多,而且部門間業務內容不同,單位大小不同,僅看收支數據,是完全無法判斷其收支高低和經費寬緊程度的。常常是,收支總額巨大的大單位,日子不見得過的寬;收支總額不大的小單位,日子不見得過的緊。就像亞洲發展中大國與西方發達小國,前者是總量龐大,后者是日子富裕。
常言道,有比較才會有鑒別。部門決算反映的是年度預算執行結果,體現的是各部門資金使用效益,究竟哪個部門資金使用效益好,哪個部門資金使用效益差,怎樣才能把那眾多預算級次多少不同,業務內容不同,單位大小不同,人員多少不同,情況千差萬別的各級、各類單位拉到一個可比的平臺上去對比去鑒別呢?小釘認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計算人均。否則,面對部門決算那一大本黑壓壓密密麻麻的蠅頭數據,任誰也難以看出名堂。當然,這種對比不能搞那種大呼隆,不能將男女老少高矮胖瘦一股腦都拉到一個場地上用一把尺子量,那是絕對不行的,必須搞同類別、同業務、同重量級的對比,使其具有可比性才行。就像拳擊比賽或舉重比賽,要先把運動員按體重分為不同的等級,同一重量級的運動員同臺競技,這樣才公平合理。如果讓一個100公斤重的大塊頭與一個50公斤重的小瘦子同臺比拼,那絕對有失公允。部門決算分析也是如此,先要現將單位劃分級次,按業務內容進行分類,再劃分不同的重量級,然后再分別進行對比。比如分析醫院收支情況,要先按中央、省、市、縣、鄉預算級次劃分,同一預算級次的醫院再按三級、二級、一級醫院劃分,每一級醫院再按甲、乙、丙三等分別列隊對比,另外,還有縣醫院和鄉衛生院,也都要分別進行對比分析,這樣才有可比性,對比的結果也才能令人信服。
為提高財政管理水平,充分發掘和利用部門決算數據,實現解析過去、控制現在與籌劃未來的有機結合,有一年小釘他們下了大力氣,制作了一本《部門決算解讀》,對決算數據進行簡單化、直觀化、人均化的解讀,意在改變決算資料臉難看數難懂的問題,實現輕輕松松看決算,一目了然發現問題。具體做法是:將本級部門決算中的主要指標,如收入(其中,財政撥款占比重,事業收入),支出(基本支出占支出比重,人員經費占基本支出比重,項目支出),年末結轉和結余(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事業基金和專用基金,資產和負債情況,“三公”經費支出等,全部制作成分部門人均指標,然后再將同級次、同類別、同量級的單位分別集合站隊,由計算機從高至低自動排序。這樣一來,各部門資金寬緊情況、財務管理水平、會計核算情況、資金使用情況等便清晰顯現。
結果常常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竹筒倒豆子與擠牙膏
2011年,是國務院作出明確規定要求部門決算公開的第一年。為全面了解、掌握和分析各部門決算公開情況,本級部門決算公開工作結束后,小釘安排處里同志,將所有決算公開部門的數據全部搜集起來,制作“部門決算公開情況分析表”,進行核對和分析,檢查決算公開數據的真實準確性。
搜集數據可不是個小工程,首先,決算公開部門有90多個,要一個個從各部門網站上將其公開的決算數據搜索出來;每個部門公開5張決算表,要將表上的數據一個個拷貝粘貼到分析表的相關欄目中;部門決算公開的行政經費支出統計數、“三公”經費支出和相關實物量數據,都在表外的注釋和說明中,要一個個從中提取出來并粘貼到分析表相關欄目中。其次,有些部門公開的決算數據,不是按要求大大方方放在部門網站的首頁醒目處,讓人輕易就能看到,而是羞答答藏身于深閨,你要耐下心來,不厭其煩地打開部門網站的一個又一個網頁,最后才能在燈火闌珊的角落出將其搜出來。再是,一些未設網站的部門,其決算公開的數據還要到處尋找搜索,有的最終是在部門出版的報刊上才追到了它們的身影。分析表共有3表16頁,每頁幾百個單元格,除部分是自動運算單元格,大多都要靠人工一個個把數據粘進去。難盡管難,但小釘的同事可不是等閑之輩,既有能力又有耐心,沒用幾天,90多個部門的決算公開數據就盡數收進囊中。
“部門決算公開情況分析表”中的內容很多,有財政對部門決算批復的收、支、余數據,有部門公開的收、支、余數據,兩數對比,計算出差異數和差異率;有報送財政的部門決算“三公”經費支出數,有部門公開的“三公”經費支出數,兩數對比,計算出差異數和差異率;有報送財政的部門決算公共預算財政撥款支出占其總支出比重,有各部門公開的公共預算財政撥款“三公”經費支出占大口徑“三公”經費支出的比重,還有部門公開的公共預算財政撥款購置車輛占部門總車輛比重等等;另外,還利用財政部門決算中的職工人數,對各部門決算公開的行政經費、“三公”經費支出等逐項進行了橫向人均對比和分析。
有了這些分析表,各部門決算公開數據的真實準確性便一目了然。小釘拿著那疊分析表細細地研究琢磨,很快,她就總結出此次部門決算公開的特點:90多個部門決算公開情況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竹筒倒豆子型,一類是擠牙膏型。
所謂竹筒倒豆子型的決算公開,就是部門完全按照決算公開要求如實準確地公開了本部門的決算。公開的數據不僅與財政決算批復數據完全一致,而且公開的公共預算財政撥款“三公”經費支出、公共預算財政撥款購置車輛占部門車輛總數的比重,也與其財政撥款占總支出比重基本相符,各項人均支出與其它部門相比也基本平衡,沒有過高過低的畸形狀況。
所謂擠牙膏型的決算公開,就是部門決算公開有點扭扭捏捏猶抱琵琶半遮面狀,好像唯恐真實大方公開了決算別人會跟他過不去似的。公開的數據,不是和財政決算批復數不相符,就是和報送財政的決算報表數據不符,再就是經費結構和內在邏輯關系不對,相關數據不匹配。比如,一個部門公共預算財政撥款支出占其總支出的比重在95%以上,但公開的財政撥款購買的車輛卻僅占單位車輛總數的8%左右,公開的公共預算財政撥款“三公”經費支出占大口徑“三公”經費支出不足20%,幾項人均支出也是畸高畸低,不像是那回事。
小釘看后,不由對那些擠牙膏型決算公開的單位暗暗擔憂:決算公開第一年的數據,真實準確是最重要的。它相當于是一個基期年,以后年度的數據,都要以此為基數去計算增減。現在倒好,數據不實,今年公開的數據倒還說得過去,可明年呢?以后呢?怎么辦?難道年年調整不成?真不如是美是丑硬著頭皮大大方方出來見公婆,以真面孔示人,起碼博得一個誠信美,也少了以后年度的心理負擔。
果然,第二年決算公開后,竹筒倒豆子型的部門很輕松,各項數據和增減比例都很正常,公眾沒有質疑,順利過關。而擠牙膏型的單位就遭遇了麻煩。有個部門感到第一年決算公開的財政撥款購買的車輛數整的太少,而那些公開車輛多的單位也沒見有公眾質疑,這次就大著膽子多擠了點牙膏,誰知立刻遭到公眾一片質疑:該單位財政撥款購買的車輛比去年增加了數百輛,而支出中的車輛購置費卻沒怎么增加,要求該單位解釋新增加的車輛是從哪里來的?用什么錢買的?還有的單位,上年經調整公開的“三公”經費支出嚴絲合縫恰到好處,但年年調整總不是個事,況且決算數據之間相互關聯,內在邏輯關系十分嚴密,往往按倒葫蘆會起來瓢,加上應對審計也不容易,于是第二年索性按實際支出真實公開,結果增長比例立馬超標,引起一片質疑聲。面對公眾質疑,部門大小領導都追問,層層要求解釋原因,把財務部門搞得焦頭爛額,對公眾質疑更是難以自圓其說。無奈,只能以沉默應對。好在公眾質疑了一陣,并沒有發揚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追下去,最后總算不了了之。
決算公開,是竹筒倒豆子型還是擠牙膏型,公開者心知肚明,管理者也洞若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