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共和國工業的搖籃”到“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對象,東北地區似乎成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一個縮影。
崛起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主導的經濟發展戰略在提出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過程中,把建設重工業基地選擇在東北地區。做出這樣選擇的原因在于,此時的東北地區具備了建設工業基地的基礎條件。
東北地區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版塊,不僅地域遼闊,而且資源豐富,發展重工業所需要的能源和工業原材料豐富。比如鐵、錳資源儲量大,鋼鐵工業所需的鉻、釩、鈦儲量也很大;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儲量豐富;林地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占全國30%以上,草原和耕地面積分別占全國草原和耕地總面積的近1/10和1/5;等等。
這里擁有相對較好的工業基礎,新中國成立之前,作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我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和落后,在日本侵華占領東北地區期間,對這里進行了掠奪式開發,卻是客觀推動了我國東北地區的工業化進程。日本將東北經濟納入戰時體制,對東北工業實行壟斷性經營,同時投入大量資本,從國內轉移技術和機器設備,在東北興建大量工業項目,特別是軍事工業。20世紀30年代,東北已基本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當時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有統計數據顯示,1943年,東北地區煤產量2532萬噸,占全國產煤量的49.5%;發電量107萬瓦,占全國發電量的78.2%;生鐵171萬噸,鋼49萬噸,分別占全國產量的87.7%和93%;水泥150萬噸,占全國水泥產量的66%;鐵路1.4萬公里,是全國鐵路總長的一半。不過,這種繁榮的局面也出現過短暫倒退,抗戰勝利后,蘇聯紅軍宣布東北所有日資產業為其戰利品,將幾乎所有機器裝備等運回蘇聯,一度讓東北的工業處于癱瘓狀態。
同時,東北地區還擁有有利的地緣基礎。東北工業基地的規劃與建立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環視當時的國際大環境,正處于冷戰時期的格局中,但是,東北的地緣環境對我國十分有利,東北的西、北、東南三面直接與當時社會主義陣營中的蒙古、蘇聯和朝鮮三國接壤,并且在當時的條件下,我國只能學習借鑒蘇聯的經驗,東北成為開展全面向蘇聯學習最早的地區。
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伊始,考慮到東北原有的工業基礎,尤其是產業工人基礎和緊鄰蘇聯的區位優勢,東北得到中央計劃經濟無保留的傾斜。東北工業基地大規模建設開始于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歷了恢復發展與布局調整階段,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末期,工業基地已基本建成。
在“一五”與“二五”期間,除了蘇聯援建的57項重大工程外,中央各部委和省區也安排了一批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大慶油田開發為代表的能源基地建設,石油化學工業基地、黑色與有色金屬工業企業和森工企業的建設,以及相應的鐵路、公路建設。由于東北工業與全國建設的需要,煤炭工業與電力工業發展也很快。東北三省均加大了老煤田的開發力度與強度,又大力開發了七臺河和鐵法等煤田,內蒙的霍林河、伊敏和大雁等煤田是這一時期的開發重點。
就這樣東北逐漸成為我國的工業搖籃,自身也實現了經濟跨越式發展。有數據顯示,到改革開放初期,遼寧省GDP是廣東省的兩倍,1980年黑龍江省的GDP與東部6省市的平均值相當。
與此同時,從上世紀80年代以后,基于對國際形勢的新判斷,我國對區域經濟布局戰略和區域經濟政策作了重大調整,先后實施沿海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兩大區域的經濟在政策紅利下逐漸騰飛。
由盛轉衰與振興
而上世紀90年以來,由于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日趨顯現,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步伐相對緩慢,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逐漸擴大。建立在煤礦、石油等原材料工業基礎上的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逐漸陷入困境,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許多傳統優勢產品由于競爭力低,市場日益萎縮。這種工業經濟效益下滑的趨勢被稱為“東北現象”。
為振興東北,中央多次出手。2003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實施振興戰略的指導思想、方針任務和政策措施。隨著振興戰略實施,對東北的體制機制創新、產業結構調整、能源城市轉型等問題作出指導,東北地區加快了發展步伐。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實施意見》,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出臺了《關于發展高技術產業促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指導意見的通知》等系列方案,全面推動東三省老工業基地的產業轉型和經濟振興。
到2009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強調東北振興要優化經濟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從2003年到2012年的10年間,拼投資、拼能源、拼土地,東北三省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翻了兩番多,年均增速達12.7%,而同期全國平均增速為10.7%。
但是隨著全國經濟進入“新常態”。2014年以來,受全國經濟步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調整,東北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結構性問題集中顯現。
為解決東北發展難題,時隔5年國務院再次出手。去年7月3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工作會議,并提出了“振興東北要依靠國家支持,但最終還要靠改革激發東北的內生動力”,這為此后出爐的新一輪東北振興規劃指明了方向。隨后,國務院便出臺了《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內容涉及激發市場活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等11個方面,35條政策措施,此《意見》被視作東北振興35條政策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