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作為老牌工業基地,良好的工業基礎一直是其經濟發展的優勢。目前雖然遼寧省的服務業貢獻大幅上升,不過工業仍是其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如今,這種發展方式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包括產業機構單一、增長方式粗放且不可持續、對環境污染嚴重等等,在原有土地、勞動力等要素不可持續的情況下,經濟轉型勢在必行。
由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成為一種必然路徑。那么,遼寧省應該以哪些創新戰略為抓手,加快推動經濟的轉型升級?
另外,筆者曾經就地方發展模式和當地經濟轉型的話題采訪遼寧省某市主政者,文中以A先生代替。文末將附上訪談實錄。
大企業引領傳統產業
有學者研究稱,可以通過提升傳統產業集中度的結構優化升級和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全面升級來改變當前產品生產低端化的現狀。而進行大企業集團引領式的傳統產業創新升級,則是通過提高產業集中度來實現。
大企業有很強的技術研發實力并附帶著技術外溢,因此是區域產業創新的主導力量。作為國家的老工業基地,而且經過近些年的改組改制、兼并重組等,遼寧大企業集團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壯大,例如在2010年已達到90家之多。因此,遼寧要加快培育大企業集團的步伐,通過發揮大企業技術溢出效應,實施大企業集團引領式的傳統產業創新升級。
科技創新驅動
筆者從遼寧省科技廳的相關文件中了解到,在科技創新領域要加快科技園區和創新型企業發展,為穩增長貢獻力量。文件中指出:“堅持將科技園區作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主戰場,著重在以增量調結構上下功夫。”
具體包括,一是高新區轉型升級。二是提升產業集群的科技內涵。例如,阜新液壓產業就已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重要支撐。三是加強大學科技城和大學科技園的研發轉化能力。四是提升創新型企業效益。據了解,遼寧省實施了科技小巨人成長計劃和工業企業科技特派行動,40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的主營業務總收入和營業利潤全年預計實現同比增長14%和12%。
實現創新驅動需要進行技術創新,然而技術創新的高風險又使很多企業望而卻步,因此有學者研究稱,應該組建產業集群,通過產業集群內企業的相互合作、相互學習,能夠改善企業創新的基礎條件,從而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降低創新風險。遼寧省實現集群式創新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正確的調控集群規模。集群式創新要依托產業集群進行,所以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第二,促進產業集群內部企業的合作。形成集群只是實現集群式創新的基礎,核心應該是集群內企業間的合作。完善集群內部各企業間的互動機制,實現知識、技術的良性轉移。
《新理財》:據說現在東北地區財政收入增幅回落比較明顯,您所在的市什么情況?
A:我認為長期來說,財政收入是會逐漸回落的,這會是一種常態,這個問題可以正面回答,沒什么可難堪的。但是一定得知道,收入的回落或者減少,和我們的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并沒有什么直接的聯系。而且我可以斷言,你往長期去看,我們全省,甚至全國來說,我們這種以制造業和基礎工業為主要財源的城市,財政收入的緩慢下滑都是一個趨勢。當然話不能說的太滿,一定有特例就是了。
《新理財》:您認為現在財政收入的下滑和產業結構有沒有聯系?
A:有。在此我僅表達我個人意見,我們市是一個重工業城市,但并不是重工業大市,周邊兄弟市工業發展很多都比我們強。我們現在的制造業收入占到總財政收入的一半,所以現在制造業有些走下坡路,財政收入也會受到很大影響,這是一定的。
《新理財》:我記得前幾年就有領導說要產業轉型,現在財政收入依然下滑了,這是不是可以說轉型速度太慢了?
A:不能這么講。轉型是需要時間的,前幾年我們確實就提出了產業轉型,但現在還沒轉完也可以理解。一般來說,一個新興產業從提出到建設到提供給地方比較可觀的稅收,這個過程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時間,有的可能還要更長。但一個堅持了將近五六十年的傳統行業,說轉型就不是那么簡單。它得考慮到轉型期的很多東西,比如設備的更新,人員的安置等等,而且就現在來說,停產搞轉型也是不合適的。而一邊生產一邊轉型,需要的時間就更長。就像開車,從低速檔位到高速檔位,是要踩離合掛檔的,這個過程中有些減速很正常。我個人認為,現在的這個階段,就是產業轉型的“掛檔期”。
《新理財》:我能理解您的這種說法。但畢竟產業轉型已經轉了很長時間……
A:沒錯。關于這個問題,其實之前我也沒有搞懂它的深層原因。為什么轉型轉了這么久,這些傳統產業反而越來越哭窮,做的越來越差?后來我也學習了許多這方面的知識,我個人覺得,這是一種雙向選擇的問題。
《新理財》:雙向選擇,您指的是政府和產業?
A:準確來說不是政府和產業,而是政府和企業。我看到現在很多人都說政府的產業經營,我覺得這個定義不準確。一個地方政府是無權,也無法左右一個產業的命運,它只能通過一些行政手段去干預一個地方企業的發展。畢竟地方政府和企業有稅收關系這種強關系存在。
《新理財》: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
A:對。但我覺得這種控制,或者說干預,它有些時候能推企業一把,有些時候也是添亂。比如企業轉型,以鋼鐵為例,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做一些高端的產品,附加值會很高,但需要一定的研發時間。但從政府的角度來說,不能讓它停產啊。所以這些低附加值的產品、基礎產品就還是要做,但有些時候企業就來哭窮,你讓我做這些,但賣不出去,你得給我補貼,不補貼我不干了。
《新理財》:但補貼也解決不了收入問題。
A:就是這樣,最后政府補貼很多資金,企業也做了很多基礎產品,耽誤了研發,產品賣不出去,積壓在倉庫里,政府也不是不管,管不了。所以我打比方說,企業就是一頭驢,利益就是掛在眼前的胡蘿卜,政府就是鞭子。有些時候企業利益和政府思路不吻合,但是企業往往會屈服于政府思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企業轉型的速度。
《新理財》:有些時候是不是也會影響企業轉型的方式?
A:這種問題確實也存在。我以前分管過招商工作,所以我知道,政府和企業是存在著信息壁壘的。很多時候政府認為某個行業是好的,有前景,其實在企業看來都已經是過時的,很老套的東西了。但有些政府會通過補貼、政策擠壓等方式,推著企業往自己想的方向去做,而且政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趨同的,這樣的結果就是大家都往一個方向去擠,最后出現某些產業大爆發,利潤率跳崖,然后大家再去找下一個產業,周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