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煤炭、鐵礦為資源的魯爾區曾是歐洲最大的工業區,為二戰后聯邦德國的“經濟奇跡”做出了巨大貢獻。直到上世紀60年代,百年不衰的魯爾區爆發了能源危機,重化工業經濟結構日益暴露弊端,煤礦關閉,冶煉廠停產,大量工人失業,同時空氣污染和環境污染的嚴重,霧霾天氣嚴重時伸手不見五指,天降灰雨,長期生活在污染地區的居民出現大量呼吸道、白血病、癌癥等疾病。此時,聯邦德國政府和地方政府才將魯爾區產業結構轉型提上日程。
魯爾在行動
由于魯爾區并不是一個獨立的行政機構,而是由11個直轄市和4個縣級市總計54個鎮組成。為了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政府頒布法律,成立了魯爾區發展規劃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作為魯爾區最高規劃機構;州政府設立地區發展委員會及實行地區會議制度,市政府成立勞動局和經濟促進會等職能部門,專門負責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綜合協調,形成中央、州和市三級政府共同參與對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從而克服了“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低效”的弊端;同時,三級政府分別制定振興規劃,以規劃的廣泛認同性來保障行動的協調一致性。
經過長時間的統籌和規劃,1968年聯邦政府制定了第一個產業結構調整方案,即“魯爾發展綱要”,對礦區進行重點清理整頓,將采煤集中到贏利多和機械化水平高的大礦井,類似于現在我們所講的“關、停、并、轉”,同時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并改造煤鋼業。這些優惠政策包括價格補貼、稅收優惠、投資補貼、政府收購、礦工補貼、環保資助、研究與發展補助等。與此同時,聯邦、州和市三級政府聯合加大交通市政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興建和擴建高校和科研機構等軟件基礎設施,為魯爾區下一步的發展奠定基礎。
1979年,州政府與地方政府及工業協會、工會等聯手制定了“魯爾行動計劃”,旨在培育新興產業和文化產業。將具有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如信息、環保、新材料、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技術等新興產業吸引到魯爾落戶,給予大型企業投資者28%、小型企業投資者18%的經濟補貼?!靶陆洕惫I在魯爾區迅速落地生根。雖然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德國在生物技術方面起步較晚,但目前德國已擁有約330多家生物技術企業,其中1/3落戶在魯爾。優惠的政策,加上強有力的扶持措施,使得信息、電子信息等“新經濟”工業在魯爾區的發展極為迅速,并遠遠領先于國內其他地區。
當然魯爾人并沒有忘記煤炭企業發展,煤炭企業通過整合成立魯爾煤炭公司,公司經過技術改造。原來只是搞單一經營,如今不僅承擔全國的煙煤生產,而且提供國家采礦和面向世界的采礦技術服務、采礦設備生產。
變廢為寶
針對魯爾區上世紀70年代末出現的嚴重逆工業化,德國人并沒有采取徹底清除毀滅、再新建的開發模式,工廠外遷和倒閉騰出來地方,被變廢為寶。原來的工廠有的變身為煤礦博物館、展覽館、舞蹈室、小戲院,有的成為辦公樓、禮品店、餐館和咖啡館、學校、工業設計園以及國際建筑等。為此,魯爾區制定了一條區域性旅游規劃,并稱為“工業文化之路”。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埃森煤礦的改造,這個成立于1847年、一度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效率最高的煤礦,于1986年不得不關門停業,但是,煤礦倒閉后,政府并沒有拆除占地廣闊的廠房和煤礦設備,而是買下全部的工礦設備,使煤礦工業區的結構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下來。2001年,埃森煤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工業文化之路”如同一部反映煤礦、煉焦工業發展的“教科書”,旅游業的開發改善了魯爾區的功能和形象,也成為魯爾區經濟轉型的標準。
同時,在魯爾區轉型過程中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改善一度被嚴重污染的環境,如限制污染氣體和污水的排放、建立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等。特別是針對工業產業撤退后土地污染嚴重、清理耗資巨大、私企無利可圖的問題,州政府設立土地基金,購地后進行修復,土地經過消毒等處理后再出讓給新企業,成為新的工業用地、綠地或者居民區。目前,州擁有1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環保業成為了當地新的支柱產業。
今天看來,魯爾區產業轉型和接續產業的發展結果是成功的,但過程也是痛苦的。經過長期的探索,才最終找到使魯爾區走出困境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