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全國涉農資金專項整治行動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出席會議并講話,他強調,開展涉農資金專項整治是當前“三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要明確責任、突出重點、統籌推進,堅決糾正違規違法行為,加快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涉農資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為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提供支撐,為穩增長、促改革、惠民生創造條件。
隨后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講話中也表示,各級財政部門要以此為契機,全面梳理涉農資金管理制度規定,準確掌握涉農資金使用管理情況,為摸清底數、深化改革提供支撐。
與此同時,財政部公布了《關于開展涉農資金專項整治行動的實施意見》,就整治檢查范圍和整治檢查對象,做了詳細介紹。規定此次專項整治行動分6個階段,為部署啟動階段、全面自查自糾階段、省級重點檢查階段、部級重點抽查及反饋階段、整改完善階段、全面總結階段。
另外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去年國務院就部署了這項工作,所以這次涉農資金專項整治工作于今年4月份開始啟動,整治行動為期半年,時間比較緊張。財政部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F在部署工作剛剛結束,馬上要進入第二階段,即自查自糾階段。各省正在傳達中央精神,開會部署工作,至于市縣可能還要稍晚一些。這次整治工作的規模大,要求嚴,等到最后階段,如果有的地方還沒有整治就要公布并曝光。
眾所周知,涉農資金已成貪腐高發區,近一年來,全國查處各種涉農補貼問題6000余起,涉及資金20多億元。20多個億,數字觸目驚心。據報道,去年僅9個月的時間里,廣西某縣共查處7個涉農資金案件。
涉農資金案件頻發,許多專家都認為,這是其資金分配權力過分集中的表現。資金管理人員的權限過大,不少人在資金管理使用上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集權錢于一身,掌管項目申請、審查、上報等“一條龍”環節,造成一個人“說了算”的現象,權力過大極容易出現以權謀私等問題。并且審核環節過多,導致每道程序都有可能滋生腐敗問題。
據記者了解,國家對農業的補貼品種很多,而且主要是針對農民,但本應該作為受益者的農民對補貼的事情不是很了解,對自己應該享受什么補貼不知情。于是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國家的錢花出去,但是所支持的對象沒有受益。這就是政策不公開、宣傳不到位的弊端所致。
涉農資金專項整治行動正在進行中,雖然剛剛走完第一階段,但從各地區的宣傳和部署當中感覺到一種緊迫性。如何從根本上減少涉農資金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低效和腐敗問題,讓涉農資金進行“陽光操作”,地方政府與專家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殊途同歸,涉農資金專項整治時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