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經濟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將會給未來中國的城市格局、產業格局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京津冀三地的土地面積21.6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億,2013年的地區生產總值為6.2萬億元,占到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的9.87%,在全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面臨的人口、環保等方面的問題也最多。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之后,京津冀協同發展將上升成為國家戰略。
近兩年,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京津冀所涉及到的城市和產業正在發生哪些新的變化,或者說正在出現哪些歷史性的突破?值得我們去關注。
需要具體平臺
就北京來講,從官員到學者,社會各界已經認識到北京的發展離不開京津冀,推動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是北京的任務,也是責任。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認為,最開始提出要借鑒國外經驗,比如東京當年為了解決城市病打造了大首都圈,但是解決這個城市病不像有些人設想的就是把行政區域簡單合并就行了,它是需要建設協調機構,通過立法,然后規劃,不斷調整,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才形成東京現有的模式。現在京津冀一體化總的規劃已經有了,那么接下來在這個架構下應該有若干個具體平臺,比如交通問題由交通部來指導,鐵道部、國土部、環保部都應該參與,建立協調機制。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領導體制,從上到下推進。
趙弘說:“我們研究過程當中發現特大型城市,比如北京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的中心城應該有所控制,周邊應該有若干個用鐵路形成的新城,這個在國外很常見。因為城市空間有限,不能容納所有工程,因此一些非核心的功能,包括大部分居住功能可能無法安排在城市里面,可以通過市郊鐵路,對中心城進行很好的限制。中心城規模不能太大,通過連接新城的鐵路,1小時就能到達中心城了。北京現在很缺的就是城郊鐵路。北京的短板是兩條中心城地鐵密度太低,沒有帶動能力,攤子鋪得越來越大,最后城市很難高效運轉。我們看到,現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已經在快速向前推進,要建一個軌道性的京津冀,使得城市承載力增強。”
根據相關測算,實現京津冀一體化將投資巨大。這必將極大地改變目前京津冀三省市的產業格局,對于交通、房地產、建材、環保等行業都會帶來確定性的投資機會。相對落后的河北、天津兩地,無疑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未來京津冀地區,將出現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群。北京要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自然要在人口、產業方面做“瘦身”,河北、天津要幫助北京疏解,自然要接受一些非首都功能的產業與人員;調整經濟和空間結構,內涵集約發展,優化開發,協同發展,形成新增長極,特別是要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針對此,趙弘談道,周邊的區域已經行動起來,但是現在一個普遍問題是各區域都想發展,如果遍地開花,很難短期內取得較好成績。好多專家一直呼吁在周邊選擇三五個城市適度發展,平衡基本公共服務,做到生態環境良好,這樣的城市才能夠發展成集聚城市,吸引北京人口外溢,這樣才可能有其他的發展。
新動向,新變化
京津冀一體化是寫在“十二五”規劃里面,要求打造首都經濟圈,現在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京津冀一體化有沒有出現新的變化?國務院參事室參事劉志仁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一體化太難。因為北京市各個區縣一體化都很難,更何況三個地方一體化那就更難了。國家已經有很多的區域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但是現在的發展結果大家不是很滿意。原因有三點:
第一是認識不統一。到底在京津冀的協同發展過程之中,河北處于個什么地位?首先要把這個認識統一了,這樣才能協同。現在,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各唱各的調。因此認識統一是第一位的。
第二是日本人建設首都圈,是以東京為主的三個縣,日本的縣是自治體,是靠法律把整個體制理順,把整個資源理順,把整個制度理順。但是現在講京津冀一體化,都是紙上談兵。一體化必須要考慮法律問題,沒有立法,要推進一體化很難。無論是考慮國家立法,還是兩市一省合作立法、共同立法,都是當務之急。
第三,“三農”問題面臨著很難的局面。從城區面積角度來講,北京大致上有16400平方公里,城區整個規劃面積是3300平方公里左右,占北京國土面積不足20%,也就是說北京80%左右的面積是鄉下。這80%面積的人怎么辦?這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是相沖突。其次,農業怎么辦?現在京津冀“兩市一省”農業各有各的考慮,北京、天津,有很多的產業要退出。而河北是我國的農業大省,面積大、人口多,農產品能力也很強,但是它也遇到很多很難的問題,比如水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在協同發展過程中不考慮到,三個地區怎么一體化?實際上,農業問題應當放在協同發展的重要位置上。
破題之難
無論怎樣,京津冀協同發展得到了高層極大重視,有望以此次《規劃綱要》出臺為契機,全力開啟這一區域在經濟、民生和環境三方面的新局面。
毋庸置疑,京津冀一體化在最近達到了空前的熱度。同時三地之間因地緣上的接近,面臨著許多共同的問題,一體化對于京津冀來說,都是一個必然的選項。解決城市病的急迫需要,與創新需求的導向激勵,使得京津冀一體化的客觀條件日趨成熟。在京津冀一體化的背景下,河北將重點承接北京產業轉移,成為首都產業外遷最大的承載地。
京津冀一體化到底能否就此破題?河北能否利用自身優勢融入到一體化的戰略里來?趙弘認為,在一體化進程中,周邊區域的優勢主要就是生態優勢和成本優勢,但污染嚴重的河北,如今只能抓住房價、地價低的成本優勢。
趙弘談道,基于財稅體制的利益協調、合作與共享機制應該完善,“馬克思講過一句話,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讓自己出丑。如果不解決利益問題,美好的愿望是很難實現的。”
如今,在最高層的直接推動之下,原先困擾于各自利益的三省市,終于可以坐下來積極推進協作,開始漫長而值得期待的轉型之路。各有需求的京津冀,拋下包袱,擺出了“三廂情愿”的合作姿態。
“如果不做好頂層設計,即使把北京五馬分尸,也滿足不了大河北的需求。”趙弘表示,盡管河北11個地市都有很高的積極性,但是秩序很亂,尚未做到資源的整合。另外資源的再分配如何進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如何擺正,也成為下一步合作的焦點。
“京津冀應該共同做蛋糕,而不是搶蛋糕。”趙弘認為,北京需要更多借助相關資源進行創新,同時有序、有步驟地與河北合作,將整個區域帶動起來,而不是簡單地將現有資源拿出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