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這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第一次贏得完全勝利的戰爭,不僅提高了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極大提升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心,是中華民族復興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據說拿破侖說過:“對于戰爭而言,有三件重要的事,第一件是金錢,第二件是更多的金錢,第三件是更多更多的金錢?!弊酝砬逡詠?,中國政府財政就處于入不敷出的境地,我們是憑什么贏得這場戰爭的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中日開戰之初兩國的財經狀況。中國此時還是落后的農業國,農業就業占就業人口中的比重占到80%以上,而日本已經進入工業國行列,農業就業占就業人口中的比重只有46%左右。1937年雖然中國的GDP為2960.43億元,比日本的1630.17億元高出55%,但是從人均GDP看,日本達到2315元,是中國580元的4倍(安格斯·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以1990年國際元折算)。再從財政狀況看,日本1937年財政收入為2914470千円(日本貨幣單位),折合成美元為145723.5萬美元;中國為559百萬元法幣,折合成美元為16770萬元;日本是中國的8.7倍。如果從人均財政收入看,日本是中國的60多倍。日本財政收入高于支出,結余205313千円,而中國財政赤字達到1532百萬元,是當年財政收入的2.7倍。從軍費支出看,中國1937年的軍費支出雖然占到總支出的66.4%,但是日本是中國的4倍。
從晚清甲午之戰以來,中國和日本的財力就存在此消彼長的情況。1895年清廷甲午之戰失敗,簽署《馬關條約》,對日賠款高達2萬萬兩白銀,此后又有所謂3千萬兩“贖遼費”。2.3億兩白銀相當于當時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3倍,清政府竭盡國力還債還不夠,只能向外國大借外債,而列強苛刻的貸款條件給中國系上了更堅實的繩索,中國一步步走向民窮財盡的境地,陷入瀕臨滅亡的邊緣。中國巨額的賠款則大大充實了日本財政,賠償金的80%作為了軍備擴充資金,不僅緩解了軍費支出的壓力,而且極大充實了日本軍事力量,到1937年,日本陸軍人數是中國的2倍,軍艦噸位是中國的30倍,戰斗機數量是中國的9倍。中國的賠款也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全面提升了國力。
日本此后進一步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日本的每一次侵略都意味著中國財力的減少和日本財力的增加。從戰前十年看,日本財政收入始終高于支出,結余最高的年份達到477535千円,占到當年財政收入的30%。而中國財政赤字卻持續攀升,從1927年的7350萬元增長到1937年的6億元,增長了7倍多。
戰爭爆發后,中國大片國土先后陷入敵手,特別是東南富庶地區的陷落對財政影響巨大。日本財力持續增長,得以“以戰養戰”,而中國大后方都是原來經濟落后地區,財源幾近枯竭。在戰爭期間,日本人均GDP除了戰爭的最后一年略有下降外,是逐年上漲的,前兩年的漲幅還達到5.79%、14.97%,此后才逐步變緩。中國則是持續下滑。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戰爭期間,日本財政收入始終大于支出,結余占支出的比重最高達到12%,最低也在5%以上,而中國卻是赤字絕對額持續攀升,赤字占支出的比重始終在70%以上,最高的年份甚至接近90%。
這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中日財經狀況,中國又是通過什么維持戰時財政,最終贏得持久戰的勝利的呢?應該是“全民抗戰”下的“全民財政”,是廣大人民竭盡全力贏糧景從,延續了抗戰財政的生命力。百年來的民族屈辱激發起了最大民氣,將維系國族血脈作為了自己的當然使命。
從抗戰伊始,廣大人民就有錢出錢、有物捐物、有力出力,用各種方式竭力支持抗戰。人民捐獻成了抗戰財政的重要來源。據不完全統計,中共陜甘寧邊區政府1937年收到的各界捐款為3.6萬元,1938年為197.4萬元,1939年為60.4萬元,1940年為550.6萬元。而邊區這四年的財政收入分別是52.6萬元、90.8萬元、660.3萬元、973.1萬元,當時邊區的稅收收入不過幾萬元,各界捐款為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們從抗日將士的回憶中經常能感受到人民為抗戰捐獻的熱情,在開赴戰場的每一站都是人山人海,鼓掌歡送,高呼口號為之壯行,慰勞將士的餅干、糖果、罐頭食品、香煙等物,絡繹不絕。在中華大地,一次次掀起捐獻慰軍熱潮。1943年的四川“獻金運動”遍及全川,獻金高達6億。一群乞丐將各人多年討來的2250元捐獻了出來,內遷的國立十七中學的學生絕食一天捐款1萬元,滬縣全縣師生把絕食兩天的伙食錢捐獻出來,這一幕幕場景令人感動。當時的《大公報》社論寫道:“他們的獻金是自動的,無條件的,拿出錢來而不要任何報償,不似納稅之出于義務,購債之多少帶有投資意味,他們在無條件地出錢或變賣衣物之后,精神上引為無上安慰,深感獻金報國的無上光榮。民心之可愛,民心之可用,在這次獻金運動中充分表現出來?!?/p>
后方廣大民族地區也一再掀起捐獻救國的高潮。新疆人民于1938年10月17日成立抗戰捐獻委員會,為了讓前線官兵穿上過冬衣服,在全疆范圍內募捐23萬元,送往抗日前線。1943年開展的“一縣一機運動”,全疆共捐飛機144架。新疆各地捐獻也都很踴躍,若羌縣各界群眾集體1938年捐獻300只羊、80頭牛、32峰駱駝、1萬余兩銀子、50余兩黃金??缕嚎h各族人民在1938年捐銀2498兩,1939年又捐了60萬兩銀子。廣大文藝工作者也多次發起義演,將收入捐獻前線。以走高空鋼絲謀生的阿西木阿吉的全部演出收入除了留下一點生活費外,其余的都捐獻給了前線。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慘絕人寰的侵略戰爭激起了中華民族的共憤,廣大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也紛紛為抗戰捐獻,形成了同仇敵愾、共同御敵的全民族抗戰局面??箲鸨l后,各國華僑紛紛成立“籌款總會”、“救濟總會”等組織抗日捐款。1939年國民政府全年戰費18億元,而當年華僑的捐款和僑匯就有13.3億元??箲鸷笃?,國家財政日益緊促,僑胞們更發起“月捐運動”,把每月收入的1/4固定寄回國內,讓捐款成為國家經常性收入。據國民政府財政部資料統計,抗戰8年,華僑捐款共達13.2億元,購買救國公債11億元。國民政府第一期發行救國公債5億元,海頹勸腿瞎毫稅朧隕稀1940年,中共陜甘寧邊區政府就收到海外僑胞捐款30余萬元。
除了捐獻金錢財物,中國人民還為抗戰無償供給了大量勞力,參與修筑工事、運送物資、修建機場。1938年,為了打通國際交通線,將海外僑胞和各國人民支援中國的抗戰物質運回國,中國政府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開辟了滇緬公路。公路沿線地形極為復雜,80%的路段是崇山峻嶺,工程極為艱巨,20萬各族人民齊心協力,晝夜奮戰,劈山鑿巖,硬是用純人力開鑿了3292孔涵洞,架起了536座橋梁,僅八個月就開通了這條全長960多公里的公路,創造了世界修路史上的奇跡。在日軍占領越南后滇緬公路成為了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唯一的運輸通道。
抗戰期間,廣大的民營企業家也無私地投入到抗戰中,毀家紓國。1938年秋,武漢失守,大量后撤物資屯集宜昌,不斷遭到日機轟炸。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主動承擔起這一運送物資的重任,集中全部船只晝夜搶運,在日機狂轟濫炸下,經過40天的奮戰,終于在宜昌失陷前,將10余萬噸屯集物資和大量各類人員搶運到了四川。這次搶運行動中,民生公司被炸沉船舶16艘,犧牲員工百余人,被譽為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正是這種全民投入和巨大犧牲,彌補了戰時國家財力的不足,為贏得這場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民族的覺醒和不屈的精神為抗日戰爭注入了無限的力量,凝聚起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七十年過去了,今天重溫這段歷史,對啟迪后人具有很大意義。中華民族只要團結一心,自強不息,必然能實現民族復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紀念勝利,就是要激發民心,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