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在黨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指導下,中國人民銀行組織技術力量,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對第二套人民幣進行調整、更換的基礎上,于1962年4月20日正式發行了第三套人民幣。第三套人民幣共計發行了七種面額、十三種券別的紙幣和硬幣,與第二套人民幣等值兌換、混合流通。2000年7月1日第三套人民幣停止流通。
目前,已經進入收藏領域的第三套人民幣,受到了錢幣藏家和廣大收藏愛好者的高度關注,究其原因,恐怕與其超長的發行跨度和流通時間有關。第三套人民幣自1962年開始正式發行,至1980年全部券別才發行完畢,前后歷時18年,是目前發行時間跨度最長的一套人民幣,而其流通時間則長達38年之久,當仁不讓地成為50后、60后、70后以及80后群體共同的經濟生活印記。
在第三套人民幣紙幣中,最為人們熟悉的是票幅最小、面值最低的壹角券,規格為長114毫米、寬52毫米,但其版別多達9種,居第三套人民幣之冠,而且還是最先發行流通的!圍繞著這小小的壹角紙幣,發生過不少令人回味的故事,擷取幾則,與君共享。
總理為紙幣確題
1959年2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將第三套人民幣設計的主題思想方案上報給中共中央政治局領導審閱。周恩來總理在仔細閱讀后,批示“內容還可以,但反映農業的多了一點”,建議“把‘干部參加勞動’一張改為反映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并特意囑咐設計小組“最好把壹角券改為這樣的內容,因為壹角票學生們用得多,對他們可起教育作用”。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由中央美術學院葛維墨設計、中國著名鋼板雕刻大師吳彭越雕刻、正面圖案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壹角紙幣成為第三套人民幣中最早投入生產的品種,并于1962年4月率先發行流通。
壹角券流通時間短
1962年4月,棗紅色的壹角券作為第三套人民幣最先發行的品種投入流通領域,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歡迎。然而,沒過多久很多人便發現這種棗紅色的壹角券從身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一種圖案設計大體相同,正面顏色為棕色、背面顏色為綠色的的壹角券,那么原來的棗紅色壹角券為何突然被更換呢?目前收藏界有兩種說法比較流行。其中一種認為,造成棗紅色壹角券突然被更換的原因,是由于特殊年代意識形態方面的“左”“右”之爭。在棗紅色壹角券發行伊始,就有人向上級反映票面上圖案中人物的行進方向是“向右走”,存在政治傾向上的問題,因此才使得這種棗紅色的壹角券只短短地生產了兩年就被迫改版。
另一種說法則顯得更為全面,認為棕紅色壹角券改版發行一事與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都有密切聯系。首先,從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難時期,對新中國剛剛成長起來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特別是農業生產受害尤其嚴重。因此,1961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向國務院上報了關于“縮小新版人民幣票幅和調整設計稿”的報告,涉及為“最大限度地節約原棉等纖維原料和胡麻油消耗,擬制了縮小票面尺寸方案”等內容。1961年10月29日國務院批準了該報告。1962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經國務院批準決定對第三套人民幣中的3種紙質角幣的尺寸再次縮小,其中壹角券由原來的114×52毫米,縮小至105×50毫米,印刷工藝由原來的雙面凹版印刷,改為正面凹版印刷、背面膠版印刷。其次,在國際關系方面,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中蘇兩國關系逐漸惡化,以赫魯曉夫為首的前蘇聯政府停止了對華援助,而棗紅色壹角券使用的造幣用紙恰恰是由前蘇聯提供的“特1號紙”,即“小五星”水印鈔票紙,這也成為該壹角券必須改版印刷的原因之一。當然,在這種說法中并未提及壹角券正面圖案人物行走方向改版的原因,也沒有披露1961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向國務院上報的報告中關于調整設計稿的全部內容,因此今天也只能憑借對當時政治形勢的領悟和判斷,來理解和想象壹角券圖案中人物從“向右走”變成“向左走”的個中緣由了。
壹角券身價百倍
在今天的收藏市場中,第三套人民幣紙幣中的“龍頭老大”既不是被俗稱為“大團結”的拾圓券,也不是曾在國際貨幣設計大獎賽中獲獎的“煉鋼工人”伍圓券,而是票幅最小、面值最低的壹角券。這張票幅僅為105×50毫米的“背綠水印”壹角券,在行情最高時全品相者曾以六萬元人民幣一張的價格成交,與其面值相比上漲了60萬倍,那么,發生如此令人咋舌的變化的原因何在呢?
由于缺乏史料的直接支持,目前只能從該種紙幣的存世量推測當時的印造情況。1962年版背部為綠色的壹角券均比較少見,而帶有“空心五角星”水印的又比沒有水印的壹角券更為罕見,其市場價格相差15倍到20倍的差距也從側面說明了上述情況。因此,可以推測在替換棗紅色壹角券時,最先投入生產的是帶有“空心五角星”水印的背綠色壹角券。“背綠水印”的壹角券符合1961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報告中“提高印制技術和設備的防假性能”的要求,然而當時我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印制鈔票的步伐雖然越邁越快,但無法回避的現實是鈔票專用紙尚處于試驗試制階段,還未形成大規模生產能力,因此具有較高防偽技術的鈔票專用水印紙可能會被優先用于大面值鈔票的生產印刷,而如壹角券這樣的小面值鈔票則不宜大量使用。所以,“背綠水印”壹角券應該只生產了很少的數量,然后就采用無水印的普通印鈔專用紙進行印刷了。但,關于壹角券的麻煩還沒完!這種規格為105×50毫米的壹角券與規格為110×50的貳角券票幅大小幾乎完全一致,而更讓使用者頭疼的是,它們的背面顏色居然完全一樣!這就造成基層財務人員、商業流通領域一線員工在清點鈔票、收支現鈔時容易出錯,同時也會造成經濟上的損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在接到上述反饋后,決定對1962年版壹角券進行改版發行,于是這種小小的“一毛錢”出現了第三個版本,也就是很多人熟悉的版本,正面圖案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主色為棕色;背面為國徽和經過美術變體的菊花,主色也是棕色!
這種背面為棕色的壹角券從一雙手傳遞到另一雙手,從一戶人家傳遞到另一戶人家,人們使用它來打醬油、買冰棍兒、去糧站買米、到郵局寄信……它整整陪伴了幾代人,成為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花錢”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