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三五,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書協創作委員,寧波市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寧波工程學院客座教授,奉化市書協主席,錦溪書畫院院長,奉化市岳林街道財政所所長。
書法作品曾榮獲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第五屆書法百家精品展精品獎(書法十杰)、全國首屆“瘞鶴銘獎”書法大展優秀作品獎(最高獎)、全國首屆“烏海杯”書法大展優秀作品獎(最高獎)、全國首屆“趙孟頫獎”書法大展優秀作品獎(最高獎)等。
書法不是簡單地寫字,不能只求美觀了事,它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文化。于此,書法評審不是評“是否好看”,而是評“是否耐看”,具體評審筆者認為要做到“四看”。
一看歷史性。中國書法幾千年的歷史演變相繼造就了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五種書體,篆有甲骨、大篆、小篆之分,隸有秦隸、漢隸、清隸之分,草有章草、小草、大草、狂草之分,行有行楷、行草之分,楷有魏楷、唐楷、小楷之別。篆、隸、草、行、楷等五種書體的延續性和演變性,告訴我們其“繼承因子”的存在,五體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共同構成了不可分割的書法整體。中國書法的源遠流長,告訴我們其“歷史性”的存在,我們只有用繼承的辦法才能做到“把根留住”, 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如晉朝的王羲之、王獻之,唐朝的張旭、懷素,宋朝的蘇東坡、黃庭堅,明清的黃道周、王鐸等等,他們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開創一代書風,從而成為我們這一代的傳統。傳統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學任何一種書體,都離不開傳統書法的觀照,只有扎根傳統,深入傳統,才能避免偏離書法本體。
二看技巧性。書法的技巧性可以檢驗臨帖水平的高低,也可以檢驗創作水平的高低。書法的技巧性有提、按、頓、挫、中鋒、側鋒、藏鋒、逆鋒、回鋒、絞轉等用筆技巧,也有筆、墨、紙、硯等工具材料性能的運用技巧。這主要還是從形狀、方向、質感、力度、距離等方面的變化去表現。于此,我們評審書法的技巧性時,既要關注筆畫之形狀、方向、質感、力度處理得如何,又要關注字形、字勢、線距、字距、行距、邊距等處理得怎樣。
三看文化性。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的特殊產物,是書法創作的載體;古代詩詞文賦作為中國文化的寶藏,是書法創作的重要內容;儒家、道家思想作為中國文化的經典,更是書法創作的理論依據。
“天人合一”這種思想要求書法“通自然,得天趣”,“不落斧鑿痕跡”,反對矯揉造作。在書法藝術中,王羲之《蘭亭序》和顏真卿《祭侄文稿》分別被評為天下第一、第二行書,人們特別贊賞其“天真馨露”,即是真性情的自然表現。“通自然,得天趣”,流露真性情,是書法創作中很高的境界。評審書法時,我們如果看到某件作品寫得輕松隨意,而筆墨功夫很差,那就不是“天人合一”。我們要評的是藝術、是功夫、是本領,一切藝術創造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能是苦練的結果。
四看個性。就個體而言,書法作品中的筆墨線條,是書者情感的傾訴,心性的抒發,懷抱的展示,有道是“書為心畫”。書法人最后要追求的就是個性,即所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者是也??v向是與古人相比,確實要不一樣,確實要有特別之處;橫向是與現代人相比,也要拉開距離,不能“人云亦云”。如果對整個書法史一點也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研究不透,以模仿性作品而沾沾自喜,那就沒有資格說我們的作品已經達到“前無古人”;如果我們所寫的都是些“千人一面”的流行書風,那就沒有資格說我們的作品已經達到“現無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