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天,萬物復蘇,繁花似錦。在IT業集中地中關村,那些被稱為是“IT民工”、“碼農”的互聯網從業者或許仍沉浸在喜悅之中,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將“互聯網+”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如今,傳統行業擁抱互聯網的呼聲日漸走高,服務業、金融業、制造業……無不都站在了互聯網的風口上,準備插上騰飛的翅膀。
“國家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國家已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要整合籌措更多資金,為產業創新加油助力。”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出互聯網發展,并如此描述“互聯網+”戰略。
為什么在今天的經濟環境下提出“互聯網+”?互聯網的加法怎么做,背后的發展邏輯是什么?政府部門包括財政部門如何引導其創新發展?本專題將撥開這個最熱領域的外衣,一窺究竟。
對沖經濟下行
在過去的20年里,互聯網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經濟的格局和產業版圖。不過在第一個十年里,互聯網行業尚能和傳統行業和平共處。而進入第二個十年之后,互聯網開始做加法,逐步向傳統行業滲透。
易觀智庫智慧院副院長、高級分析師董旭分析稱,當以互聯網為龍頭的信息行業不再是一個獨立運作的產業模塊,而是一個有效的組織形式,是資源的另一種交換形式,那么其價值就可以變現成一種“工具”服務于各行各業。
華泰證券互聯網行業首席分析師王禹媚在其報告中撰寫道,第二代互聯網是一種信息能量,它開始重塑現實社會的供需關系,其商業模式從單純的流量變現轉而演繹出兩個方向:向上發展的云計算和大數據,向下沉淀的O2O。目前市場上已經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互聯網+”產品或服務,諸如“互聯網+出租車”的打車軟件,“互聯網+賣場”的京東,“互聯網+通信”的微信,“互聯網+金融”的互聯網金融等等便是對于后者的最佳詮釋。
當前,面對經濟新常態的宏觀環境,“互聯網+”更是被寄予了厚望,它被認為將有助于改善國民經濟發展模式,為中國經濟實現轉型與增長開辟新路。今年全國兩會時,政府高層提出中國經濟要開啟“雙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二是要改造傳統引擎,對公共服務和傳統行業進行改造升級。“互聯網+”在這其中都能起到重要作用,成為中國經濟需求增長和產業變化的核心動力。
不過,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并不意味著只是簡單做個加法,而是蘊含有深層次的經濟結構性調整,它將對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經濟模式、產業結構等要素進行重組。“‘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高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小米CEO雷軍在其微博中如此寫道。
對此,董旭對記者分析稱,首先,互聯網使得產業鏈上的任何節點之間都建立了關聯,對傳統行業進行“去中心化”,進而通過打斷中間環節降低成本。其次,“互聯網+”從消費者出發,重新挖掘消費者的行為規律,并因此拿到對整個產業鏈的定價權,從而重組營銷模式。
估值重構
在互聯網逐漸向傳統產業滲透的過程中,很多新的商業模式已經無法找到可以與之相比較的“前車之鑒”,市場上對于一些“互聯網+”企業的估值水平往往會超過傳統企業的估值模型。
小米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小米向投資者呈現出的“硬件+軟件+服務”的生態系統可享受到比一般的同類手機硬件制造商更高的估值。2014年小米的銷售額為743億元(含稅),市場估計2014年小米的凈利潤約為10億美元,以公司現在450億美元的估值來計算,還沒有上市的小米都遠遠高于其他的競爭對手。
分析人士指出,市場往往通過線性思維對傳統的硬件制造商進行估值,認為這類企業市場充分競爭,很難獲得超額收益,并且行業內更迭速度極快,需要進行持續投資。而對于互聯網企業,則一改傳統的估值方式,往往更看重其商業模式是否能為未來帶來爆發式的發展空間。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認為,現在的互聯網強調的是流量、客戶數、用戶體驗等,這些與以前企業的估值方法完全不同,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新的估值體系正在建立當中。
華泰證券報告分析認為,“互聯網+”時代的A股將逐漸擺脫PE等傳統估值方法的桎梏,進入以定性化的VC估值方式的第二階段,通過市場空間、企業卡位、管理團隊三個維度進行公司篩選。
華泰證券預測,互聯網投資的第二階段有望在2015-2016年漸入高潮,大量A股互聯網公司將打破100億美元市值魔咒,并出現亞馬遜這類不盈利的大市值公司。由于市場對互聯網公司缺乏統一的估值標準以及一致預期,回調過程中市場會面臨一定的恐慌與躊躇,并形成估值矛盾,例如100億美元級互聯網龍頭公司被低估,200億人民幣以下觸網小公司被高估。因此在此階段,需要采用符合長期發展邏輯的VC化估值方法。
不僅上市公司,一些互聯網創業型公司也漸成VC的寵兒。例如借著互聯網金融風潮而建立的在線金融搜索平臺融360自2011年底成立以來,三年內每年即完成一輪融資,迄今獲得的總投資金額超過1億美元,特別是其B輪融資中成功獲得了全球知名VC機構紅杉資本3000萬美元的投資,令業界刮目相看。如果在幾年前,這樣的創業型公司能獲得這樣的融資結構是不多見的。
分析人士指出,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該公司的價值體現在其采用的是基于大數據精準匹配的金融搜索技術,它的這一能為金融產業鏈帶來革新價值的商業模式由此獲得了資本市場的偏好。
一把雙刃劍
關于“互聯網+”的思潮日益轟轟烈烈,社會上因此產生了一種“極端”心態,即互聯網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傳統企業必將被互聯網顛覆。
近日,對外流出的一則聯想總裁楊元慶的講話直指目前甚囂塵上的互聯網顛覆論,他稱,互聯網并不能代替一切,它不能代替產品的創新,不能代替技術的研發,不能代替生產制造,也不能代替供應鏈管理。“互聯網并沒有,也不可能顛覆傳統產業的根本價值、核心價值。”
另外,按照阿里研究院《互聯網+研究報告》中給出的定義,所謂“互聯網+”指的是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領域的擴散、應用過程。也可以看出,“互聯網+”并不是無所不能的魔法棒。
近期沸沸揚揚的百度與莆田系之爭或許是對于“互聯網+”存在的弊端的一個典型映射。4月4日,莆田健康產業總會宣布:全體會員單位于2015年4月5日起暫停與百度在競價排名方面的合作。而在過去的十幾年來,在“互聯網+”風靡全國之前,百度與莆田系,一個互聯網企業,一個傳統醫療企業,通過相互合作一直在詮釋著“互聯網+醫療”的藍圖。莆田系通過巨額的營銷投入的運作模式壟斷了80%的私立醫院市場,而百度則在醫療推廣中賺足了錢。
有分析人士認為,莆田系與互聯網雖然結合的早,但是卻沒有更好的創造出“互聯網+”模式,宣傳和營銷方式過于單一,這為其最終與百度矛盾激化埋下了隱患。
中國科學院教授呂本富也認為,“互聯網+”不能再將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簡單粘合,而是應該通過全產業鏈要素的重組使其發生化學反應。
不過,仍有很多案例表明很多傳統行業在擁抱互聯網時難以做到本質上的滲透。一位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互聯網與傳統企業開展合作應該從全產業鏈中最不復雜的鏈條開始,通過技術與創新引領行業向前發展。
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認為,目前“互聯網+”比較容易突破的領域:一是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領域,比如零售業、餐飲、物流行業;二是供需發生轉換、供大于求的領域,例如房地產供求發生反轉,也會加速互聯網化;三是問題較多、老百姓不滿意、信息化水平低的行業,比如城市交通、醫療領域。
另外,有分析人士表示,需格外警惕“互聯網+”傳統行業之后帶來的壟斷,“這樣的行業壟斷可怕之處在于其難以控制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