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通過信息化手段促進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融合發展,是“互聯網+”的重要內容。
這一政策被認為將是我國“十二五”以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新抓手。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可以通過改造傳統行業,優化產業結構。同時促進消費者主權經濟的形成,使得經濟發展方式從投資和拉動出口為主轉變為拉動消費為主。
在這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財政部門為支持“互聯網+”產業發展而發揮的杠桿力量亦不容忽視。那么,當“互聯網+”遇上財政,會產生何種化學反應?
“以市場之名”調整支出結構
近幾年,隨著財政支出不斷向民生傾斜,同時由于財政收支矛盾越來越尖銳,對調整優化支出結構、轉變財政支持方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合理優化支出結構、創新財政資金對于互聯網行業的支持方式成為了各地財政部門努力的方向。
例如,深圳自去年年底就著手互聯網產業的扶持計劃,采用貸款貼息的資助方式,即單個項目的資助總額為產業主管部門核定貸款利息總額的70%,貸款利率按照實際發生的利率計算,貼息年限最長不超過三年。
除此之外,深圳還引入了股權投資等更趨市場化的幫扶手段,將財政資金按照與合作股權投資機構投資金額1∶1的比例對項目申報單位進行資助。其中單個項目財政資助資金的50%作為股權投資,50%作為直接補貼。并規定財政資金股權投資金額不高于項目總投資的20%,投資金額最高為1500萬元。而財政直接補貼資金依據現行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進行管理,直接補貼資金只可用于所申報項目固定資產投資。
不僅在深圳,記者了解到,近幾年,各地財政更傾向通過股權投資、產業引導基金等市場化手段,加大對“互聯網+”產業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同時輔以稅收、信貸、利息優惠政策,并根據對互聯網企業和對產業園、孵化器等載體的不同有針對性的支持產業創新發展工程、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等項目,以培育產業發展新引擎。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四川省財政廳廳長王一宏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四川省財政資金對于電商企業的分配使用由過去的直接補貼轉變為激發商業銀行選擇企業給予貸款支持,雖然從表面上看只是方式的改變,實際上體現的是財政如何創新支持互聯網等產業的發展,即由直接支持轉為間接支持,由行政分配轉為市場選擇。更重要的是既借助商業銀行的市場眼光優選了項目,又有效放大財政資金吸引金融資本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同時,王一宏認為,政府與社會資本有效開展合作,需要更多的引進國外的先進管理理念和更靈活的管理機制。但是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除了需要政府轉變觀念,企業也要主動適應新常態,向市場要份額、競爭力。所以財政創新引導互聯網等產業投入方式的改變也對相關層面的主體提出了新的要求。
稅收新常態
在今年經濟下行、土地財政式微的壓力之下,前兩個月的財政收入增長繼續放緩,財政收支矛盾加劇,“互聯網+”的生態圈能夠為財政收入帶來一定增量調整。
有消息顯示,2014年阿里巴巴集團包括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等在內的納稅總額為109.4668億元人民幣,成為目前電商納稅的第一大戶。而在2013年阿里巴巴集團的納稅額還只有70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這一數字在過去一年實現了56.4%的增長。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騰訊CEO馬化騰稱,像騰訊這樣的互聯網企業所代表的新興產業,正接力傳統產業成為國家新的稅收支柱。他表示,2014年,微信拉動了952億元的信息消費,相當于2014年中國信息消費總規模的3.4%,帶動社會就業1007萬人。預計到2015年底,微信帶動的信息消費將增長至1428億元。
同時,馬化騰稱,目前我國實行的“營改增”給移動互聯網企業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他說,“營改增”將原來繳納營業稅的應稅項目改為繳納增值稅,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的納稅負擔,減少了重復納稅的環節。
并且,互聯網生態圈具有聚合效應,以阿里為例,近日,有消息稱多個天貓商家正在籌備上市,開放的天貓平臺的品牌商和淘寶大賣家也將會成為更多稅收的創造者。
而在稅收征管方面,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近期撰文指出,互聯網時代,信息管稅已經成為現代稅收征管的新常態。大數據帶來的信息網絡化,將有利于促進稅收公平,其公平原則體現為應收盡收,以盡可能減少偷逃稅的可能性。他認為,大數據時代稅收治理的核心是涉稅信息的采集、分析能力,以前臺為主的稅收征管模式也將轉向以后臺為主,聚焦于稅源信息、納稅人行為管理,稅收治理中的不確定性由此可大大降低。
一位地方稅務人士對記者表示,大數據可以提升稅收治理能力和水平,甚至可以說,是稅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契機,這需要前瞻性介入,早作好理論和實踐準備。他認為要學習美國稅務局的管理模式,通過互聯網為大數據下的每位納稅人提供專屬定制服務。
財政如何“跨界”
開放合作、客戶互動、跨界顛覆、彎道超車被認為是互聯網思維的四大特征。其核心是以開放合作的精神,建立平臺模式,去中心化和建立商業生態圈。近幾年,互聯網和金融的跨界合作玩得熱熱鬧鬧,“互聯網+金融”的模式被快速復制,并衍生出了像余額寶、微銀行等在內的諸多理財產品,其產生的“鯰魚效應”有利于促進金融行業的進一步發展。而“互聯網+財政”的輿論反應則稍顯平淡。事實上,諸多案例表明財政也能為“互聯網+”時代的盛宴添香加色。
例如,在成都有一家專門從事蔬菜及日用品電子商務交易的電商平臺公司,這家名為成都庫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電商企業雖然是一家新興企業,但是卻經過了傳統的B2B、C2C、以及O2O電商經營模式之后,正在進一步向F2F模式(即電子商務+體驗店)演變。
作為成都首家采用F2F的電商企業,庫購公司為進一步改進該商業模式,特別增加了閉環物流,依托小區發展出淘寶、京東等電商無法完成的物流最后100米配送目標。但是隨著經營模式的創新,該公司勢必面臨著融資需求。
2014年,庫購公司入選四川省商務廳重點電商企業名單。在這之后,庫購公司根據四川省財政廳以及四川省商務廳發布的《省級財政促進電子商務發展財銀聯動資金管理辦法》,申請獲得四川省政府“財銀聯動”計劃的融資支持,以順利實現擴大業務范圍。
最后,通過對于企業的實地考察,庫購公司最終獲得華夏銀行提供的第一筆10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支持。
四川省財政廳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雖然近年來電子商務產業得到迅猛發展,但受制于電商行業輕資產這一短板,市場潛力和活力遠未充分挖掘出來。面對商業銀行貸款意愿與電商企業融資渴望之間的屏障,財政資金以恰當的方式、在關鍵環節的介入,可以有效消除融資難的障礙。
最后,四川省財政廳探索出財銀聯動支持互聯網行業發展的路徑。所謂財銀聯動即四川省財政廳與當地兩家商業銀行開展合作,將財政資金托管到合作銀行,由商業銀行將托管資金按協議約定倍數放大給予電商企業貸款,并適度降低門檻、簡化程序,貸款損失由財政和商業銀行共同承擔。
據了解,2014年四川省級財政安排4000萬元財政資金由華夏、中信兩家合作銀行托管,到目前為止,兩家銀行已按要求將聯動資金放大到了4億元,用于向有融資需求的電商企業提供支持。通過分擔銀行貸款損失風險這一關鍵抓手,激發商業銀行對電商企業的貸款意愿并加大貸款支持,四川省財政廳實現了財政、銀行、企業、產業的聯結互動。四川省財政廳的做法加速了電商企業與上游供貨商和下游終端消費者縱向之間的交易活動,實現了電子商務產業整體良性發展。
為更好地與商業銀行開展合作,四川省財政廳一方面從政策方面鼓勵深度發展。加大財政投入,擴大合作商業銀行數量,適度提高財政的風險分擔比例,進一步完善對合作商業銀行的激勵措施。
第二從運行方面繼續提升效率。鼓勵商業銀行運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建立完善數字化征信評價體系,提高對電商企業信用評估時效,加快貸款發放。同時加快貸款損失的認定和風險補償資金到位。
第三從風險防控方面完善控制機制。促進電商企業努力提高自身信譽,提升與商業銀行合作層次;鼓勵同一產業鏈條的上下游電商企業抱團發展,互為擔保,推動形成電商聯盟,集聚產業優勢。據了解,為減輕商業銀行對電商貸款損失的顧慮,四川省財政廳將予以10%的風險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