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午間,一則“央行將重磅發布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的傳聞引爆股市,午盤后地產股直線飆升,多只個股漲停,當晚央行的公告證實了上述傳聞。這也引起了市場人士對消息提前泄露的猜疑。
此類消息和數據被提前泄密,在當前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而它們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在股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這也將公眾一直很關注的政府統計數據問題再次拋向了輿論前臺。政府統計數據從統計之初,到正式公布,再到結果應用,還有諸多不完善之處,也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數據亂象
在信息時代,數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統計數據尤其如此。政府統計數據能否實現科學性和真實性,將影響著國計民生。
然而,實際工作中,政府統計數據卻存在諸多問題,亂象層出不窮。
首先,數據統計環節。“三分統計七分估計”已經成為行業內潛規則,國家統計部門的職責也受到廣泛質疑。每年各省公布的GDP總量,加起來卻是大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GDP總量,那些被造假的GDP去哪了?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很多數據都是“相互打架”的,甚至在部門內部都不一致,相關部門一個經常用的說辭就是“統計口徑不一樣”。在實際工作中,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比如近年頗受關注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總量的問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統計的數據都不一樣,這也給實際工作帶來很多困擾。在政府決算統計中,也會出現大口徑、小口徑,甚至小小口徑之說。這些不同的統計口徑背后,究竟又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
其次,數據公開環節。真實的統計數據以什么樣的時機、范圍來公開?文章開頭提及的案例中,“央行將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的消息提前泄露,已經不是個案。國家統計局每個月公布的CPI、PPI等經濟數據,絕大部分都會被一些經濟學家或者投行提前“猜出來”。當然,這些統計數據有一些常規的統計手段和方法,被提前計算出來,不是什么意外,但是也不排除被相關部門內部人士提前泄露的可能。例如2011年,國家統計局和央行研究局相關人員就因為泄露敏感數據,被帶走調查。
統計數據選擇以什么樣的范圍來公開,是毫無保留的公開,還是選擇性公開?特別是隨著公民意識的加強,對政府相關數據公開的呼吁越來越強烈。比如,“三公經費”數據成為輿論熱點,如何巧妙處理,也已經成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頭疼大事。
第三,數據應用環節。由于我國的特殊體制,政府部門參與經濟的程度比較深,掌握著海量的數據,因此如何將這些數據應用好,更好的為國民經濟的生產生活服務,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支持。顯然是一個重要課題。
數據為誰服務
相關人士認為,得到真實的統計數據并不難,難的是要樹立科學的數據觀。在現實工作中,經常面臨的困境是:數據究竟是為某些官員眼中的政績服務,還是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撐?
2012年,國家統計局首次對外曝光個別地方和企業數據造假情況,披露了重慶市永川區和山西省河津市干預統計數據獨立真實上報的案例,涉嫌違反統計法。從2012年4月份開始,我國正式實施企業數據聯網直報數據制度,要求企業數據“兩點一線”地直接從企業上傳至國家統計數據庫,目的是遏制數據“源頭失真”。這從側面反映了統計數據真實性面臨的難題。
政府統計數據的種種亂象,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現有統計手段和法律本身的漏洞,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某些地方政府的不理智干預,嚴肅的統計數據成了數字游戲。
地方統計數據亂象叢生的背后,是基層官員“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扭曲政績觀在頭腦中根深蒂固,助長了地方統計數據造假的肆意蔓延。地方領導為一己私利、個人升遷,對GDP嚴重崇拜,盲目攀比增長速度,把地方GDP的統計表變成了為自己求升遷的“政績單”。
要使政府統計數據更好地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支持,一方面,要改變過去唯GDP的政府考核方式,官員政績與GDP脫鉤,不再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總量,更要重視經濟發展質量。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懲罰力度,堅決杜絕政府官員干預數據統計。
大數據時代機遇
時光不等人!當政府統計數據還深陷各種亂象當中,大數據時代已經撲面而來。如何利用好政府統計數據中所蘊含的海量信息,提升政府服務水平,提升治理能力,成為大數據時代的應有之義。
大數據要求信息的公開和共享。數據正在成為一種權利,公共數據是一個社會的基礎性數據,有限度的開放數據是鼓勵創新的有效手段。相關數據統計,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都將其政府數據開放作為國家戰略推動,借助政府數據開放,美國的醫療服務業節省3000億美元,制造業在產品開發、組裝等環節節省50%的成本。
然而,在我國,政府部門應用大數據的“理想”與“現實”還有很大差距。政府部門幾乎沒有利用大數據技術,各部門之間也缺乏統一標準。數據來源、數據架構、數據體系等的不同,導致了數據整合力度不大,影響了數據的使用。
可喜的是,一些大數據在公共治理領域的嘗試已經開始。比如此前引起熱議的前媒體人士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將大眾對環境治理的關注推向了新高度。這部作品背后就有大數據的影子,紀錄片中,柴靜借助公益組織發布的“污染地圖”APP,向觀眾清晰地公布了各地企業排放、是否超標等信息,這款APP正是運行在阿里云上,利用大數據處理技術對污染數據進行實時分析。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呼吁,要利用好大數據,不能讓政府大數據繼續“沉睡”。
有委員建議,國家應該積極推動將大數據技術運用于各級政府社會治理的全過程、各領域。可選擇醫療、金融、公交、氣象、食品安全、防災減災等具有一定大數據基礎的政府治理重點領域,開展政府治理大數據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帶動政府公共服務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不斷完善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政府與技術型企業合作力度,利用其技術優勢共同開發政府治理領域的大數據運用技術。
技術變革是政府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而大數據作為一種新技術,如果好好運用,將對政府治理理念、治理范式、治理內容、治理手段等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