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10年來,浙江財稅部門以“兩山”重要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財稅職能作用,不斷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深化認識
算賬是財稅部門的看家本領,什么樣的算賬方法決定著什么樣的行為方式。面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是做單選題還是做多選題,是算小賬還是算大賬,檢驗的不僅是價值取向,更是胸懷全局的責任和擔當。為此,財稅部門深入學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內涵,把握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統籌算好四本“賬”。
算好長遠賬。保護綠水青山,必須改變傳統的拼資源、拼環境的發展模式,淘汰一批對資源環境破壞較大的企業和產能,在短期內勢必影響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同時,生態保護需要增加財政投入,雖然會給“緊平衡”的財政收支格局帶來壓力。但從長遠看,生態優勢可以轉化為發展優勢,綠水青山可以轉化為金山銀山。財稅部門寧可少收眼前的“三五斗”,也要把綠水青山長遠地保護好。
算好全局賬。綠水青山是一個跨越地理界線和行政區域的有機整體,具有明顯的外部性特征。關起門來算賬,過分計較“一城一池”“一時一地”的得失,往往一葉障目、掛一漏萬,滋生地方保護主義和短期行為。對此,財稅部門要立足全局、系統謀劃,站在全省的高度,處理好投入與產出、區域與整體的關系。認準的方向,只要有利于全省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提升,有利于社會總福利水平的增加,就要保持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善作善成。
算好生態賬。浙江山不高,卻是郁郁蔥蔥;水不寬,但是蜿蜒秀美。山水相宜,處處體現出江南山水的韻味,處處是景,處處生輝。綠水青山既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生態資源,又是培育旅游、休閑、健康等新興業態的發展資源,更是相較于上海、江蘇等周邊省市的比較優勢。這些資源,如果保護得法、運用得當,都可轉化為綠色財源,成為財政收入永續增長的不竭源泉。算生態賬其實就是算發展賬、收入賬。
算好民生賬。老百姓過去盼的是溫飽,現在盼的是環保。“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讓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這是人民群眾迫切的愿望。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投入就是民生投入,保護綠水青山實際上就是在向廣大城鄉居民提供最普惠優質的公務產品,切實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十年實踐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賬算清了,目標明確了,接下來就是行動。10年來,財稅部門緊緊圍繞“兩山”,先闖先試、大膽探索,積極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態財稅政策體系,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保駕護航。
堅持戰略引領,守護好綠水青山。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基礎,綠水青山是“1”,金山銀山是“0”,沒有了綠水青山,再多的金山銀山也等于“0”。因此,守護綠水青山是理所應然、責所必當。財稅部門積極實施省委、省政府重大戰略,治水、治氣、治林、治環境,努力留住一方好水土。圍繞“五水共治”,通過盤活存量、整合專項資金、壓縮“三公”經費等方式,積極籌措資金支持治水項目建設,省財政7年內安排600多億元用于治水。圍繞重點生態功能區,明確試點縣可享受省對縣財政體制一類一檔財政政策,對其因保護生態功能而限制部分產業發展的機懷殺敬猶逯粕細璨鉤ィ⑹凳┪廴疚錙歐攀輾閻貧齲萜涑鼉乘省⑸指哺鍬省⒘幟拘罨康惹榭黿邢嚶背汀N粕媼直;ぃ⒔∪媼植普鉤ケ曜嫉髡疲鵡晏岣卟怪曜肌J〔鉤ケ曜家延?004年的8元/畝提高到2015年的30元/畝,增長了近3倍,為全國省級最高。公益林補償機制的建立,不僅借助經濟杠桿,從制度上遏制了林農“坐山吃山”、砍樹賣樹的沖動,而且增加了林農的財產性收入,提升了生活保障和品質。
堅持轉型發展,發掘好金山銀山。生態問題與發展問題緊密相連,如果不能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那么綠水青山將成為“窮山惡水”,最終也難以為繼。為此,財稅部門不僅將關注點放在環境治理上,而是拉長鏈條、放遠眼光,積極實施轉型升級“組合拳”,努力讓產業結構變“新”、發展方式變“綠”、經濟質量變“優”。建立與畝產稅收、單位能耗、單位產出、污染物排放等相掛鉤的財政獎懲機制,變“要我轉型”為“我要轉型”,引導生產要素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創業創新型領域集聚。設立總規模為200億的省產業基金,支持信息經濟、環薄⒔】怠⒙糜巍⑹鄙小⒔鶉諍透叨俗氨鋼圃斕?大產業和農業農村發展,推進特色小鎮建設,著力培育“不冒煙”的產業,為綠水青山留下干凈的產業環境。靈活運用“一事一議”、財政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支持美麗鄉村基礎設施、產業項目、文化禮堂等建設,將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使綠水青山真正成為富村富民的金山銀山。
短期的生態保護可以靠資金、靠政策、靠投入,長期的生態保護必須靠制度。10年來,財稅部門樹立“與其被動請客、不如主動買單”的理念,在制度供給上動腦筋、下功夫,不斷完善有利于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走出一條制度化保護生態的新路。
“誰保護、誰受益”。生態產品具有明顯的外部性,收益外溢、成本外流,權利義務錯位,往往出現“誰保護、誰吃虧”“誰污染、誰受益”的情況,甚至出現“劣幣淘汰良幣”現象。為此,我們建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態補償機制,在全國第一個實施全流域生態補償,將轉移支付資金安排與水環境保護情況相掛鉤,同時對因保護生態功能而限制部分產業發展的機會成本從體制上給予補償。通過財稅機制傳導,將治污的外部收益和造污外部成本內部化,充分體現了“誰保護、誰受益”和“權責利統一”的原則,有效改變了“上游污染、下游防治”“上游發展、下游污染”的不合理現象,
“誰使用、誰買單”。相比于“關停并轉”的行政手段,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通過市場機制確定排污權價格,體現“誰使用、誰買單”,可實現環境容量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目前,全省所有縣市均開展了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累計實現各類排污權有償使用14192筆,有償使用費23.2億元,排污權交易5428筆,交易額10.7億元,各項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
“誰污染、誰交費”。在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扶持政策的基礎上,研究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財政收費制度,根據各地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收取一定費用,體現“誰污染、誰交費”,內化污染成本,遏制污染沖動。同時,積極探索以單位GDP能耗為基礎的節能量交易制度和生態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民生優勢。
成效初顯
經過10年的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浙江財稅人的基本遵循和自覺行動,成效也逐漸顯現。
財政收入更扎實了。受益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科學指導,我省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財政收入結構更趨合理,“綠色”基因不斷增多,收入基礎更加扎實。2015年前7個月,信息軟件服務業稅收增長41%,“不冒煙”的產業稅收增勢強勁,而傳統“低、小、散”制造業的增速明顯回落。
區域發展更均衡了。綠水青山逐漸轉變為金山銀山,城鄉差異、區域差異不斷縮小,發展更加均衡。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2.44降低為2014年的2.08。人均財政支出比例也更加接近,基本公共服務繼續保持較好的均衡水平。
城鄉居民錢包更鼓了。綠水青山的生態紅利,不僅富了產業,更鼓了城鄉居民的錢包。2014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039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373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名。
10年風雨、10年探索、十年輝煌,我們走出了一條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浙江財稅路徑。這條路,蘊含著生態、經濟、財稅的協調發展,蘊含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我們相信,這條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作者為浙江省財政廳廳長、省地稅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