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互聯網金融炙手可熱,在金融界如果不能就互聯網金融說出個一二三,都覺得落于人后了。一邊發展火熱,一邊監管也隨之而來。
當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格局由傳統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組成。傳統金融機構主要是傳統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創新以及電商化創新等,非金融機構則主要是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金融運作的電商企業、P2P模式的網絡借貸平臺,眾籌模式的網絡投資平臺以及第三方支付平臺等,這也是平常所指的互聯網金融。自出道以來,后者就面臨著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直到今年7月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基本法”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發布。
正名之舉
傳統金融企業存在諸多弊端,玖富金融創始人兼CEO孫雷創業之前在銀行工作,他發現了兩個“有趣”的現象:第一個是很多銀行網點都有VIP貴賓室,但貴賓室經常沒人,兩名負責VIP服務的工作人員無所事事地坐在里面。而貴賓室外的大廳里,普通客戶排著長隊。因貴賓室設施維護費用過高,銀行一般寧愿閑置也不愿開放給普通客戶使用。假設普通客戶每人存5萬元,200人加起來就是一個大客戶,可是傳統銀行網點不可能把這200人同時放入一間貴賓室。但互聯網銀行可以讓這200個人同時在線,享受VIP服務。第二個是傳統銀行中有許多客戶經理,他們在向客戶介紹理財產品時,都是先賣傭金高的產品,并且一家銀行的客戶經理絕不可能出售另一家銀行的理財產品。如果有一個網絡平臺,能打破各家銀行的種種限制,在平臺上出售各種理財產品,客戶將擁有更大的選擇權,自己決定購買哪種產品。正是這兩點,成為了孫雷創業的初衷。
但互聯網金融企業并不好做,孫雷告訴記者,他一開始做得很不踏實,在《指導意見》出臺之前,這個行業沒有明確的監管部門,隨時可能被叫停,能不能發展長遠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作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第一個頂層設計監管方案,《指導意見》的出臺,標志著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告別野蠻增長,進入規范發展的階段。孫雷認為,這對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都是一個重大利好,“國家終于給這個行業發了‘身份證’,給互聯網金融下了定義。”他說,過去,人們有時候認為互聯網金融要做傳統銀行不能做的業務,有時候又認為互聯網金融會顛覆傳統銀行。從《指導意見》所規定的定位來看,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能做,互聯網公司也能做,只不過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了與金融相關的一些服務,是一種新的金融業態。
孫雷同時指出,《指導意見》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規定類似玖富金融這樣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只是針對個體間服務的信息中介,需要在工商局注冊備案,這就意味著互聯網金融服務公司只是普通的工商企業,不是金融機構和信用中介,只能是信息中介。也就是說,“在會計和審計處理時,不能把P2P平臺的理財資金和借款資金并入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交易額不是公司的資產,公司只是通過交易額獲得相應的信息中介費。”
面臨洗牌
《指導意見》對P2P網貸平臺的影響可能更大,那么,會有哪些影響呢?對此,孫雷以“扔靴子”做了形象的比喻:第一支靴子落地了,第二只靴子還懸著。所謂第二只靴子,就是對行業的監管細則還沒有出臺。而真正對P2P網貸平臺產生直接沖擊的,正是監管細則。
2010年之后,我國互聯網金融爆發式發展,僅就P2P而言,截至今年6月份就有2000多家,相對2014年年底增加了28.76%。不論是交易規模還是貸款余額,都較之前有了成倍增長,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成交總額達3300億元,是去年成交總額的1.2倍,預計2015年全年成交總額有望超過8000億元。與此同時,P2P網貸平臺倒閉、老板跑路的情況也非常多。行業發展良莠不齊,監管細則一旦出臺,這個行業將面臨重新洗牌。
有專家預計,行業準入門檻確立,同時考慮到市場競爭的淘汰作用,在未來半年內,可能會有一半P2P平臺因為業務拓展不下去而面臨倒閉,最終市場上能夠長期贏利并運營下去的P2P平臺大概有500家。
與此同時,傳統的金融服務方式和經營模式也將被改變,即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的互融互通成為趨勢。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賁圣林告訴記者:“以前我們總擔心互聯網企業會威脅傳統金融企業,其實互聯網金融對中國金融行業的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兩者是互補關系。互聯網企業能做的,傳統金融企業未必做得了;反過來,傳統金融企業能做的,互聯網企業也不見得做得了。未來,傳統金融會更多地向互聯網金融發展,互聯網企業也要更多地規范化,它們會更多地融合、跨界。”
應對改變
在監管細則尚未出臺之前的這段時間,也是互聯網金融企業加快轉型、謀求將來發展的沉淀期和探索期。那么,應該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發展所帶來的改變呢?
賁圣林先分析了互聯網與金融業的特點。他指出,一方面,互聯網可以和很多行業對接,如與實體經濟對接、與實際需求對接,而不應該是“互聯網+互聯網”式的自娛自樂。另一方面,“金融+”不能只加金融業,那也是自娛自樂。“金融的使命是什么?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產業,服務人類真實的需求。金融不應該僅是財富的轉移,而是金融與社會的結合。”
他認為互聯網和金融有很多共性。互聯網和金融都是虛擬經濟,都可以對接任何行業、服務任何行業。同時,兩者的傳感性最差、傳導性最強。它們就像兩個隱形的翅膀,插上可能飛得很高,但也會跌得很慘,歷史上出現的金融危機、互聯網泡沫莫不是如此。對社會來說,兩者無論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都可能比較大。
他強調說,金融的最高理想是共贏,即人們創造的財富源于現有的財富,可能在正常過程中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但至少應該是絕大多數能夠享受到,要不然就變成了財富的單純轉移。從這個意義出發,“金融+”和“互聯網+”中的“+”,是增加的意思。
因此,賁圣林認為,首先要認清楚互聯網金融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帶來的變化是無限的,其中一個變化就是權力的變化。之前政府行使絕大多數權力,現在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將有部分權力逐漸從政府讓渡到大眾和市場。這種變化可能會使市場產生混亂,大眾化也可能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這需要政府調整自己的角色,深入監管,支撐整個社會經濟正常運作。其次,我國很多法律規章制度相對滯后,一些金融服務企業雖然沒有違法但也并不表明其合法。因此,國家需要完善法律體系、加強監管,盡量不讓企業鉆法律的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