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已經正式對外公布。筆者對其進行了初步點評,認為文件包括以下7個亮點。
國企改革重要性。改革千頭萬緒,重要性才是政策得以實施的保證。過去這些年,口號式的內容我們見得不少,就像中國的資本市場,在過去幾個月的后救市時代,幾乎每一天我們都在翹首期盼政府明確對資本市場的定位,只是很可惜,一直沒見到。國企改革不存在這個問題,它被明確升華為“中國夢”—《指導意見》開篇著重強調了國有企業的重要作用和國企改革的關鍵性,在推動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國有企業都肩負重大歷史使命和責任。
加強黨的領導。這是否意味著黨委負責制?過去一段時間,市場上廣為流傳一種說法:國企改革加強黨的領導意味著全面恢復黨委負責制。如今,我們可以確認,該傳言理解并不準確。文件第三大點詳細描述了國企改革的整體目標,一共四大要素:完成公司制改革、完善監督制度、提升國資配置效率、黨建全面加速。什么是公司制改革?主要包括兩方面。混合所有制加法人治理結構。大家對混合所有制的理解應該很到位,無需贅言。什么是法人治理結構?《公司法》明確,法人治理結構由四方面構成: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經理。其中股東會是所有者,董事會是公司的決策機構。強調法人治理結構意味著董事會負責制的方向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在此原則下,如何理解加強黨的領導?文件一共提及兩個要點:反腐倡廉以及黨組織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更加鞏固。反腐倡廉容易理解,國企中的反腐敗工作歸黨口負責,從前沒有質疑,今后質疑也不大。關鍵是黨組織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更加鞏固。要理解這句話,需要翻看《光明日報》4月22日的一篇文章,名為《黨組織在國企法人治理結構中的作用》。文章清楚地解釋了黨組織在法人治理過程中的作用,一句話概括為“涉及決策事項,在法人治理結構各主體中董事會是決策主體,黨組織的定位是參與決策”,黨組織通過“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方式參與公司決策,這表示決策主體依然是董事會,他們是公司日常經營活動的話事人。其中,董事長和總經理原則上不是同一個人出任,但董事長和黨委書記原則上可以由同一個人擔任。為了防止出現董事長“一言堂”,一把手說了算的問題,文件還明確“董事會外部董事應占多數,落實一人一票表決制度,董事對董事會決議承擔責任”。總的來說加強了黨委在國企運行中的話語權,但并非像市場理解的那樣從董事會負責制轉變為黨委負責制。
國資委從“管人管事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不了解的人很容易把這些看似八股文的表述輕易放過。在筆者看來,整個《指導意見》如果需要定性的話,那么“管資本”意味著這是一份可以打上市場化標簽的頂層設計文件。以往很長一段時間里,國有企業的管理存在兩種模式,一種是國資委的管理模式,管人管事管資產,直白的說就是“婆婆模式”。三級國資管理體系,每個企業上面都有同樣的“婆婆”—國資委。另一種是匯金管理模式,以管資本匯金公司依據國務院授權,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對國有商業銀行等重點金融企業出資人的權利和義務。目前我國六家商業銀行、四家券商和兩家保險公司歸匯金公司管理,事實上金融業是最早實行匯金模式的。文件提出國資監管體系要從過去的什么都管轉變為管資本,主要思路就是推廣國有資本運營、投資公司。以后國資委主要管國資投資、運營公司(下稱兩類公司),然后由國資投資、運營公司出面對國有企業履行股東職責,是不是和匯金有點像?對兩類公司的定位,更是直接描述為“國有資產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臺”。金融企業的管理比較復雜,央行、財政部、匯金都是“婆婆”,各管一塊,所以直接類比匯金或許并不合適。但有一點非常明確,今后各級國有企業上面的“婆婆”會逐漸變成兩類公司。如果不是為了進一步簡政放權市場化,根本沒有必要增加這么一個層級,所以文件里出現了這樣一句話“將依法應由企業自主決策的事項歸于企業”。兩類公司不管企業經營決策,做什么呢?一共做三件事:退出賣掉一批公司,重組整合一批公司,創新投資一批公司。這像不像新加坡的淡馬錫?結合上下文,筆者猜測,賣掉的主要集中在商業類,重組整合主要集中在公益類以及部分關系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和命脈的商業類,創新投資則主要集中在前瞻性戰略性產業。可以預計,兩類公司試點一旦開戰,資本市場將會多出很多話題。
重回國企改革首要任務。從2013年底的“做強做優”到2014年底的“做強做優做大”再到2015年7月的“做大做強做優”,最后到《指導意見》中的“做強做優做大”。不難看出,“做強”再次成為國企改革的基礎和首要目標。對于A股市場來說,以“做強”為基礎的國有企業相對單純的合并做大無疑對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投資者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國企改革分類推進。按照誰出資誰分類的原則,國有企業將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指導意見》對于“商業類”“公益類”的企業推進國企改革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圖表)。
穩妥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嚴防國有資產流失。關于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導意見》要求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成熟一個做一個,同時員工持股計劃堅持試點先行,優先支持人才資本和技術要素貢獻占比較高的企業展開試點。混改的亮點在于,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非國有資本推出符合產業政策、有利于轉型升級的項目。對應到A股市場的投資機會上,相關領域的民營企業或將迎來重要機遇。
國企改革投資策略。主要是等待政府直接授權的兩類公司試點。不能小看試點,屆時國務院試點兩家,每個省試點一家,加起來就是34家。每家公司下轄兩個企業集團,就是68家企業集團,多的話,可能上百個上市公司將陸續出現在試點名單上。結合當年第一批央企改革試點名單的表現,還是值得期待的。
(作者系安信證券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