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化的進程對民眾的生活方式和政府的社會管理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智慧城市的當前方向,就是利用信息技術的手段來實現民生的改善和社會管理創新。雖然智慧城市代表著一個城市的經濟、社會甚至文化等轉型升級的水平,但是規劃中往往缺乏城市特色、產業特色,有“千城一面”的傾向。同時,智慧城市與“互聯網+”一樣也存在著落地難的問題。
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根據自身的特色優勢,不斷探索智慧城市的整體解決方案。記者就智慧城市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采訪了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許詩軍,請他做具體解答。
互聯網思維
《新理財》:智慧城市建設正在我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您認為目前全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主要有哪幾種建設模式?
許詩軍:現在關于智慧城市的模式大家都在探討。主流仍然是政府出資,然而缺口是巨大的,而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在一些領域不失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
當前探討PPP模式的地區和企業很多,但PPP模式成功落地并見效的成功案例還是比較少的。不過隨著智慧城市建設規模逐步擴大和深入,結合全球智慧城市發展的經驗,多元化的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入該領域并尋求長期穩定回報,將是必然的趨勢。
《新理財》:現在,政府都要用互聯網思維去改變自己的管理模式,所謂智慧城市,它應該怎樣運用互聯網思維,幫助政府進行管理?
許詩軍:我認為,所謂互聯網思維不是刻意而為,而是要根據互聯網趨勢下的經濟社會環境,去適應人們的思想、需求和行動。比如政府在公眾服務這方面,需要看公眾的需求有哪些新的變化。隨著信息基礎設施提升和應用的不斷豐富,人們的一些日常社會活動,經濟行為和生活狀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互聯網化已經深入影響了人們的思考方式并極大拉動人的欲望。所謂服務型政府最重要的思維應該就是占在自己的服務對象角度去思考問題。
現在技術手段有了足夠的提升和支撐,要求人的思維要與科技和社會保持同步。實際上,政府現在在“互聯網+”的時代需要一種理念的轉變,而這種轉變不是通過互聯網思維去轉變,而是通過真正地去體察社會的服務和管理對象的真正需求去改變,所謂服務型政府最重要的思維應該就是站在自己的服務對象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是驅動力。
《新理財》:目前,我國哪些地方在建設智慧城市當中做得比較好?
許詩軍:其實現在各地政府都在試圖沖破傳統的公眾服務模式,提出要做智慧城市,有的地方政府已經提出規劃,有的已經在踐行。
智慧城市提倡平臺數據的融合共享,才能為經濟社會提供決策、提供服務、提供多類型的應用。以前的信息化系統都是各個體系自己做,要先打破壁壘然后才能去融合。所謂壁壘,有技術壁壘也有部門利益壁壘,要重新整合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原來信息化步子慢一點的地區,反而容易重新規劃集約建設,形成大的整合共享平臺。因此,那些看上去傳統信息化建設較弱的地區往往在這方面容易實現“彎道超車”。
就我個人觀察 比如海南省、貴陽省和江西省,它們在智慧城市方面和大數據方面都走得相對比較快。
綜合方案的優勢
《新理財》: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將智慧城市的發展方向鎖定在哪些方面?
許詩軍:太極股份利用自己多年在政府領域的行業經驗和優勢,進一步加強數據的平臺化融合。復雜綜合業務應該是太極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比較強的方面。
太極智慧城市2.0的理念是在公眾需求和社會管理創新驅動下,堅持“集眾智、慧極致”的理念,通過數據的運營、產業融合以及服務模式的持續創新,形成以公眾服務極致化、企業創新生態化、政府治理現代化為核心特征的城市生態良性自循環發展模式。
太極基于智慧城市2.0發展模型,順應新技術和互聯網發展趨勢,專注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務,深度利用新技術、新思維推動著智慧城市建設新模式的不斷發展,形成 “治理與服務一體化”的新主題。將“互聯網+”融入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務,通過打造政務大數據平臺,促進政府數據開放服務,讓企業、社會共同參與解決城市管理的問題;通過社交網絡、移動終端服務等吸納群眾智慧、吸納群體智能、優化公共決策,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為各類人群提供細分的精準服務。
目前太極股份重點在做四方面內容:第一是完善政府的公共數據支撐平臺。在此基礎上,我們融合公共數據平臺去做大數據分析,提供決策、服務、應用等方面的技術支持。
第二是做政府的審批體系。現在國家要求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和流程,原來的審批體系要進行升級和優化。太極通過搭建統一證照的共享庫,把政府幾千個流程進行梳理、合并和優化,把所有的流程放在一個平臺上,用一站式服務公眾,這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太極的優勢業務。
第三是政府迫切需求的移動化方面的建設。如果把傳統的政府治理業務,從桌面端放到移動端,那么這個過程不是簡單地平移,而是通過信息化手段,結合政府治理水平一起來做。具體講,就是隨著平臺的統一和移動化以后,公眾通過使用移動端會體驗新的服務內容。原來人們到政府部門去辦事,不僅手續繁瑣,而現在不僅過程非常便捷,同時也會享受新的增值服務。公眾會把去辦事變成享受服務,這實際上是系統的升級。
第四是在某些重點領域尋求一些突破。比如說現在旅游和交通方面,太極在努力探索一些模式的創新,希望和政府共同投入一些資源來進行創新嘗試。
《新理財》:您認為在做智慧城市的綜合解決方案的時候,關鍵的切入點應該是哪里?
許詩軍:其實我們做智慧城市看似服務的對象是政府,但是實際上是透過政府去服務當地的百姓。現在很多比較明智的政府管理者也開始在轉變,他們希望政府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去轉變。所以一定要抓住并理解好這個核心點。
傳統觀念認為,政府就是官,來管理民眾。但現在城市治理強調的是“理”,而不是簡單的“治”,需要通過一種合理的、合法的一些手段讓這個城市更健康的發展。那么,做到這些就需要和人打交道,就要深入到群眾里面,知道群眾的需求。
同時,專家團隊也要與此相適應,不僅要有IT技術人員,更要擴展到各個行業領域的專家來加盟。整個團隊要懂得社會治理,要懂得政府服務,要懂得經濟,還要懂法律。這樣,才有可能為這個城市進行規劃、對智慧城市進行設計。
突破瓶頸
《新理財》:在發展“智慧城市”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該如何解決?
許詩軍:現在很多政府都在談智慧城市,并希望本地區能建成一個國內領先、世界領先的“智慧城市”。其實,這樣的提法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顯然智慧城市不是一蹴而就,因為技術的發展和體制機制的創新速度非常之快,有時甚至是我們不能掌控的。現在看兩年前、三年前的提法和做法,在那個階段是好的,但是現在來看,如果仍然按照之前的規劃來做就會出問題,所以建設智慧城市就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發展思維。智慧城市的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就像一個人的生長周期,到了不同年齡段,其思維方式就會呈發散式的提升。
以前在描繪一個城市的信息化程度時,主要看這個城市投入多少資金,建了多少平臺,網速帶寬有多少,或者做了多少個工程。現在衡量一個城市是不是智慧城市,就不能單純地從技術角度去推進了,要看有沒有把技術轉化成思想和行動,也就是轉化成公眾的需要和服務的提升。
有一種誤區,就是把智慧城市的重點落在“城市”的概念上,認為它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實際上,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人。如果建一座新城卻沒有人住,這就是一座“死城”,沒有意義。所以,與其說智慧的城市,不如說是智慧的人,這也是發展智慧城市的痛點,只有抓住這個痛點,把智慧城市的建設著眼點轉換到“人”上來,那么很多思路就會明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