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制定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說明》全文發布。在中國面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歷史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御駕親征”,再次突出黨的領導地位有重要意義,“十三五”規劃是一個重要分水嶺。“十三五”規劃建議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思想的延續,相比歷年的“五年規劃”建議,“十三五”規劃建議整體性和全局感更加突出,組織方式和報告結構與以往有根本性的不同。
今年以來,全球投資者對中國未來分歧巨大,“看空中國”聲音強烈,特別是“8.11”匯改以來,各國投資者都在關注中國究竟將拉動還是拖累全球經濟。“十三五”規劃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系統性處方,我們認為這一處方“標本兼治”,為“看多中國”提供了重要支撐。經過反復研讀、對比,我們總結歸納出“十三五”規劃建議的十大亮點。
一是三十年來首次由總書記明確擔任五年規劃制定組長,并作對規劃建議作說明。回顧過去,“九五”計劃(“十一五”之前為“計劃”,“十一五”開始為“規劃”)建議沒有明確的牽頭人,由總理李鵬作說明;“十五”計劃建議由江澤民主持研究制定,由總理朱镕基作說明;“十一五”規劃建議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研究制定,由總理溫家寶作說明;“十二五”規劃建議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研究制定,由總理溫家寶作說明。此次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專門成立小組,由習近平任組長,由習近平作說明,為三十年來首次。
二是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五年規劃”的指導思想。“九五”計劃建議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十五”計劃沒有明確指導思想,“十一五”規劃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十二五”規劃同樣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此次的“十三五”規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加入“五年規劃”指導思想,是政治層面的重要轉變。

三是首次明確“五年規劃”遵循的原則,首次提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了“六個堅持”作為遵循原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在堅持黨的領導中,首次提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這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理論創新。
四是首次將黨建作為“五年規劃”建議的主要部分之一。在此前的“五年規劃建議”中,主要圍繞建設國家來講,而黨并非重點,黨建工作多作為二級標題,且篇幅一般僅有一段。本次“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實現‘十三五’規劃提供堅強保證”作為單獨的第八部分,將“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體制機制”、反腐倡廉等內容首次列入“五年規劃”建議之中,黨建工作篇幅限制超過以往。
五是強調“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深刻變化”。“戰略機遇期”提出于2002年的十六大(“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八大中再度明確,“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本次“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加入了“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深刻變化”的表述。對于何為“深刻變化”,我們認為其內涵是“新常態”,即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
六是首次明確提出“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將扶貧放在突出位置。習近平在《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說明》中,首次提出“補齊短板”的概念,重點強調“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其他短板還包括“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民生保障”。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十三五”規劃中,扶貧政策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同時首次明確提出扶貧的可落地的硬性目標(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七是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后來發展為“先后帶動后富”,但改革開放以來貧富分化問題一直存在。扶貧政策加碼有助于解決貧富分化,有助于促進消費升級,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七是首次明確經濟增長“鐵底”,6.5%是
“剛性約束”。習近平《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明確提出,“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至少也要達到6.5%。目前市場上關于GDP下臺階的討論非常之多,很多觀點認為GDP潛在增長率已經下滑至6%甚至5%,還有很多文章論述5%或者6%的經濟增速有多好,本次全會之后這些討論可以告一段落了。作為本次全會的唯一定量目標,GDP實際同比增速6.5%已經成為一個“剛性約束”。
八是首次將“創新”提到發展理念的首位。我們認為,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主要是“水平或廣泛進步”,無論是2002年-2007年的出口導向,還是2009-2013年的城鎮化,都體現了“復制”的內涵:出口導向時期,復制的是國外制造業;城鎮化時期,復制的是國內外的城鎮化經驗。“水平或廣泛進步”和“復制”進入瓶頸,必須依靠“垂直或深入進步”和“創新”。此外,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并未簡單的將“創新”歸結于“供給”,而是強調“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新需求”甚至位于“新供給”之前。
九是與市場預期相反,“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基礎設施建設”的篇幅不減反增。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基礎設施”一詞僅出現9次,而“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基礎設施”出現了14次,貫穿“五大發展理念”:在“創新發展”中,強調“拓展區域發展空間”和“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重點是經濟帶和城市群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升級。在“協調發展”中,強調“支持西部地區改善基礎設施”和“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在“綠色發展”中,強調“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在“開放發展”中,強調“加強內陸沿邊地區口岸和基礎設施建設”和“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大通道建設”,在“共享發展”中,強調“擴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總而言之,基礎設施建設在“十三五”中仍將扮演重要角色,簡單的認為經濟轉型過程中,基建投資將趨勢性下滑是重大誤區。
十是首次明確提出金融體系分業監管不適應現狀,統籌協調監管勢在必行。習近平在《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明確提出分業監管受到重大挑戰,現行監管框架存在著不適應我國金融業發展,并提出借鑒了主要經濟體的做法—統籌監管系統重要金融機構和金融控股公司。我們在之前的報告《老房子頻頻失火,大監管升級迫在眉睫》中提出,“錢荒”、“股災”和“債災”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舊常態”金融設計出現了系統性的排異、不兼容反應。我們提出,應當構筑央行為核心的統一監管、功能監管、大數據監管、長期利益監管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