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是我們對共享發展的最原始理解。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已經無數次驗證了多寡不均給發展帶來的破壞,而財富和資源分配中的不平衡問題也是當下國家治理所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
高層并非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在發展取得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分配不均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此次“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共享發展”,要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從“共同富?!钡健肮蚕戆l展”,毫厘之間,卻是結合了當前國家治理的核心命題。共享發展是五大理念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即全面小康不能有一個人掉隊,是全民來共享的小康。
“存量”有底線
一個地區的發展好壞、快慢,受多種因素影響。一個家庭成員之間都有收入高低之分,更何況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出現貧富差距問題是正常的,但差距過大就值得重視。不妨把過去影響共享發展的因素稱之為“存量”,解決存量問題,必須要有底線思維。
“存量”問題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扶貧。“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到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意味著,未來5年,我國要使現行標準下的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9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記者注意到,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地方調研都到了貧困地區。此前,習近平曾三次召開地方座談會研究“十三五”規劃建議,其中一次重點研究扶貧問題,確定了“精準扶貧”的基本方略。
一直以來,我國在扶貧工作上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成效明顯,但也存在諸多弊端,甚至出現了爭當貧困縣的怪現象,很多貧困縣“政府大樓富麗堂皇,建大馬路、大廣場”。GDP、財政收入增長很快,但貧困人口卻并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幫扶?!熬珳史鲐殹眲t試圖解決這些問題,旨在將扶貧措施“精準到人、精準到每一個家庭”,根據每個家庭不同的狀況采取不同的扶貧措施,即“對象要精準、項目安排要精準、資金使用要精準、措施到位要精準、因村派人要精準、脫貧成效要精準”。

除了扶貧問題,還有諸多“存量”問題需要攻克。“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到,要讓人民共享公平優質的教育。教育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僅次于生存權,教育也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要人民共享平等就業創業的權利,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定之基,安居樂業是人民的普遍向往。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避免兩極分化,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統籌救助體系,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國家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一,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準之一,等等。
上述每一個“存量”難題,共享發展都必須要大力解決。西部某縣一位副縣長結合自己長期基層工作經驗提出的方法,或許比較有代表性。他認為,要實現共享發展,必須搞好制度建設。一是制度建設要注重精準。共享發展理念要接地氣,就有必要將觸角伸及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二是制度建設尤其要注重公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根據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條件,我國提出了“先富帶后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等注重提高經濟效率的政策,公平往往退而次之。經過30余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全面小康社會進入攻堅之時,應該讓每個公民都能公平地享受改革成果。三是制度建設過程中應運用底線思維。共享發展的關鍵點就在于社會保障的覆蓋程度,目前我國社會保障日趨完善,但仍有一部分困難群眾缺乏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力,因此,制度建設必須從底線思維出發,運用政策托底,守住困難群眾的生活底線。
“增量”有空間
如果說“存量”是解決底線問題,那么“增量”需要解決的是發展空間問題。目前我國各項改革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距離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短期目標”和更為長遠的目標,這些進步還遠遠不夠,需要在“增量”上做足文章。
只有在“增量”上下功夫,才能尋找到發展的不竭動力。當前最為有效的法寶,無疑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社會活力?!按蟊妱摌I、萬眾創新”被本屆政府反復強調,并且提升到我國經濟轉型和保增長的“雙引擎”之一的高度,顯示出政府對創業和創新的重視,以及創業和創新對中國經濟的社會發展重要意義。
從政府層面來說,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首先是要加快改革步伐,簡政放權,通過政府放權讓利的“減法”,來調動社會創新創業熱情的“乘法”。給市場主體創業創新留出空間,大力鼓勵大眾創業創新,努力形成小企業“鋪天蓋地”、大型企業“頂天立地”的格局,搭好創新創業舞臺。
從企業角度來講,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我國有13億多人口,9億勞動力,7000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企業主體要發揮敢于創新、敢于突破、敢于擔當的精神,將市場競爭提高到新的高度、新的層次。
從個人角度來講,人是創業創新最關鍵的因素,需要充分激發人的創造力,把人的積極性更加充分地調動起來。必須充分尊重人才、保障人才權益,吸引和激勵更多人投身創新創業,讓人們在創業創新中不僅創造物質財富,也實現自身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價值。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力點在哪里,抓手在哪里?
要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新活力、新動力,使各種要素更加公平、自由、快捷、有效地進行配置,進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要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結合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著力把一批新興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促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與現代制造業融合,推動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要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催生新職業、新崗位,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讓更多的人富起來,實現機會公平、權利公平、人人參與又人人受益的包容性增長。要完善體制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強化人才支撐,營造良好氛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有力保障。
原國務院參事任玉嶺認為,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改善及改革開放的獲得感,不僅是每個人參與發展、為發展作貢獻的基本需要,也是調動其積極性的基本條件。共享發展,應是調動廣大人民積極性的“靈丹妙藥”,共享發展搞好了,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就會更加高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會出現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新局面,國家才能更好發展,全面小康目標才能更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