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在我國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尤其明顯,再加上西藏受到特殊的歷史、地理、自然等因素的影響,財政在助力西藏民生事業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里,做好民生工作就像西藏自治區財政廳廳長郎福寬所說,是“最大的事業”。
自治區成立以來,財政支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需要,在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同時,不斷優化支出結構,將財政支出向民生領域傾斜、向邊遠貧困地區傾斜、向基層傾斜,教育、就業、住房、醫療、文化、科學、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加大。據了解,“十二五”以來,自治區每年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當年財政總支出比例的70%以上。
農牧民住進了新房子
在西藏采訪期間,從一地到另一個地方的路上,記者不時看到坐落在公路兩旁農牧民的民居,一幢幢以二層為主的小樓,規劃整齊,富有現代感的同時不失民族特色。從2006年開始,西藏實施了以農房改造、游牧民定居、扶貧搬遷和“興邊富民”為重點的農牧民安居工程。在尊重農牧民自愿選擇和生活習慣的基礎上,按照“宜改則改、宜建則建、宜遷則遷”的原則,整合了財政資金、社會資金、民間資金和援藏資金。截至2014年,西藏農牧民安居工程(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各方累計投入資金310余億元,完成52.36萬戶的建設任務,受益人口達250余萬人。

民居附近配有健身器材和可供遮陽避雨的公車站,由此不難看出,當地農牧民的生活已經愈發社區化和現代化。據自治區財政廳安居辦介紹,當地推出了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工程。2010年根據《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批轉自治區財政廳西藏自治區2010年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投資5.27億元,其中自治區補助3.46億元、地(市)補助0.88億元、縣級補助0.45億元、農牧民投勞0.47億元,實施了500個行政村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試點。
2011—2014年,在試點的基礎上,自治區組織實施了4000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完成總投資42.19億元,其中自治區補助27.7億元、地(市)補助7.13億元、縣級補助3.6億元、農牧民投勞3.76億元。建設的主要內容涉及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建設的薄弱環節,重點實施農家書屋工程、綜合文化體育設施工程、村級廣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醫療室設備完善工程、太陽能公共照明工程、村莊道路建設工程、農村垃圾污水整治工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村莊綠化美化工程在內的十項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學生有了新校舍
在山南地區桑日縣,記者走訪了桑日中學,這是當地一所寄宿制農村初級中學,主要服務于桑日縣的三鄉一鎮。記者一行抵達時,恰逢課間休息,身著校服的學生在操場上嬉戲。學校校長帶記者先后參觀了學校的食堂、學生宿舍、實驗室、電子琴房、圖書室和美術室等地方。參觀過程中,桑日縣委常委、副縣長吳躍中不無驕傲地對記者說:“我們在教育投入特別是硬件改造方面投入很大。與高原上其他縣相比,我們感到很自豪、很有底氣。”
吳躍中說這句話的底氣來自于以2015年為例,桑日縣本級財政對教育配套投入資金1520萬元,而這種投入在近些年已經常態化?!耙驗榘凑瘴覀冞@里的規定,教育支出必須占全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20%。去年我們縣財政收入有7600多萬,按20%計算就是1520萬,這筆資金被直接投到學校的建設上。另外在均衡教育上今年額外增加了1000多萬投入。這個數字雖然跟內地不能比,但是從相對水平上說,我們投入比內地大,可以說我們的主要財力用在了教育上。”
作為一名桑日縣中學的學生,可以在當地享受到哪些教育福利呢?記者粗略地算了筆賬。這其中最主要的兩項一是包吃、包住、包基本學習用品費的“三包”政策,桑日縣按照每年人均2900元的標準施行。另一項是營養改善計劃,按照每年人均800元,一年200天的標準計算。一名學生一日三餐的標準是兩葷一素的三菜一湯,營養餐包括早餐一個雞蛋、中午一個蘋果,下午一杯牛奶。
自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中央和自治區不斷加大教育財政投入,2013、2014年教育財政投入均超過100億元,分別達到了120.67億元和153.01億元,年增長率超過了20%。50年間,教育投入由1965年的不足萬元增加到2015年的超過160億元,總投入超過1020億元;教育基本建設投資由1965年的不足億元到2015年的超過25億元,總投入超過165億元。
1965年底,西藏全區有公辦小學68所、中學5所,有小學在校生5.6萬人,初中在校生1359人。到了2014年底,全區已有各級各類學校1696所,各級各類在校生近61萬人,學前、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學(園)率分別達到59.11%、99.64%、98.91%、73.37%和27.76%,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5年。
自從1985年起西藏全區在農牧區中小學實施“三包”政策以來,先后14次調整標準,提高至如今年生均二類區2900元、三類區3000元、四類區或邊境縣3100元,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年生均6000元的標準。其中,伙食費占90%,服裝、裝備、學習用品占10%,調整后的標準與1985年同期相比,提高了近10倍。30年來,“三包”總共投入資金80.74億元,占同期西藏教育投入的9.5%、西藏財政支出的1.2%。2015年國家及地方試點營養改善計劃資金標準達到年人均800元(按200天核定,日標準4元)。實行“三包”+“營養餐”模式,資金統籌使用,分賬核算,2015年總量達到3.05億元,受益學生達38.28萬人次。
不過,桑日縣教育局局長張治國也向記者傾訴了當地辦教育的難處。他說:“學?;ǚ矫嬉驗橛袊液捅镜氐耐度耄旧夏軡M足需要。不過學校建設得再漂亮最后抓的還是教學質量,這就要靠師資。但是目前師資上有兩個缺口,一是我們中學教師編制有80多個,可只有60多位教師,尤其在數理化和政治方面的教師比較缺。第二是教師待遇方面,雖然現在規定財政投入的20%用于教育,卻是直接投到學校建設上而不準用在教師身上,教師待遇上不來,教師的責任心、積極性調動起來就有點難,教學質量也難以提高。而且由于教師的職稱待遇低,一是吸引不進來,二是吸引進來之后留不下來。”
醫療衛生標準化
在人才引進上面臨著比學校更加嚴峻壓力的就是西藏地區的醫院。在山南地區扎囊縣人民醫院,山南地區衛生局調研員魏文霞表示隨著當地醫院的不斷升級,醫生、護士乃至床位也要隨之升級,其中對中高級職稱的占比也有剛性要求。
統觀自治區全區,50年來,西藏已經建成了中、西、藏醫結合,以拉薩為中心,覆蓋縣鄉村三級的醫療衛生網絡。以免費醫療為基礎,政府投入為主導,家庭賬戶、大病統籌和醫療救助相結合的具有西藏特點的農牧區醫療制度不斷完善,農牧民醫療保障水平逐年提高。農牧區醫療制度保持農牧區人口全覆蓋,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參保率均達95%以上,2013年首次將新生兒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保障范圍。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和農牧區醫療制度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例分別達93%、85%和80%以上,年度醫療費最高報銷額度(含大額補充商業醫療保險)分別達到30萬元、20萬元和13萬元。全區職工醫保、居民醫保門診特殊病種達到20種,職工、居民門診特殊病統籌基金實際支付比例分別達到79.14%、62.02%。政府對居民醫保和農牧區醫療制度人均340元和380元的補助在各地得到落實。同時,取消了醫療救助起付線,2012年,全區實施醫療救助2.82萬人次,救助金額5254.69萬元。
從一位醫療衛生系統內的工作者視角看50年的變化,魏文霞說“這些年,縱向的比較,當地農牧民的醫療保障水平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策上,西藏自治區政府要求為全民建立健康檔案,自治區的農牧民只要是農村戶籍,不受年齡限制,每年都可以享受免費體檢。目前山南地區各級財政對農牧區醫療的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了420元,我們非常感謝中央和自治區的投入,420元里面自治區承擔了415元。但是橫向比較,農牧區的醫療保障和城鎮職工乃至公務員的保障相比實在相差懸殊,保障水平依然相對較低。比如我們現在的支付封頂線是6萬元,但是對于像癌癥晚期、白血病、尿毒癥這樣的重大疾病,這筆錢可能僅僅是花銷的1/10,所以這個封頂線是定低了?!?/p>
不過扎囊縣衛生局局長扎西次仁說:“我倒是認為這6萬元的標準定高了。扎囊縣里達到6萬元標準的人不多,但是2、3萬元的人特別多,比如做個膽結石手術的花費就要一兩萬。”“自治區政府給每一位老百姓直接投保,對于超過6萬元的情況可以申請商業保險賠付,按照規定,普通病種可以報7萬元,特殊病種報14萬,此外還可以繼續到民政部門尋求醫療救助,報銷封頂是7萬元,由此算下來,大病醫療的報銷上限為一名農牧民27萬元,但是報銷程序比較復雜,實際上是衛生局、民政局、保險公司各管一截?!蔽何南颊f。
社保全覆蓋
在林芝市財政局社???,記者看到這里的工作人員一邊忙碌著編制手上的表格,一邊不時接待咨詢業務的訪客。雖然醫療、就業、社保、衛生、救助等這些方面的日常工作重點可以按照歷年流程按部就班等著中央和自治區的指標下達后,再按照規定發放給衛生、人社、民政幾個部門,不過雖然按照慣例的情況比較多,每年也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額外增加一部分。
據了解,今年1-9月份,林芝全市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超過3.2億元,同比增長了24.91%,內容涉及落實2015年城鄉居民困難群眾臨時生活救助資金、2014-2015年冬春受災群眾生活補助資金、按月住房補貼、住房公積金財配資金、村級組織工作經費、農村五保戶供養補助等提標資金等等。由此可見,社保工作涉及當地居民民生關切,工作人員也向記者表示,雖然工作內容具體細碎卻是一項都不容疏忽。
記者從自治區財政廳社保處了解到,目前全區已經實現了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在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方面。2006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了《西藏自治區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施方案》。按照“統一征繳、統一核算、統一撥付、統一調劑、統一結算”的辦法實現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將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各類企業(含駐格爾木單位),包括國有企業、城鎮股份制、集體、民營(私營)企業全部從業人員和離退休人員等四類人員全部納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自2005年起,根據國家統一部署,全區連續11年對基礎養老金進行了提標,截至2014年底,參保人數為15.25萬人,其中領取基本養老金人數為3.66萬人。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方面。2009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按照“?;?、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基本原則,正式在全區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2012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西藏自治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辦法》,將全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統籌層次提高到自治區級。2011年,自治區正式建立了全區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并實行自治區級統籌。201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了《西藏自治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施辦法(試行)》。調整完善后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從資金籌集、待遇支付等基本制度和責任分擔機制、家庭聯動機制、參保獎勵機制、扶貧幫困機制等方面具體現出制度創新,體現了公平普惠、扶貧助弱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