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次抵達西藏的人可能也會像我這樣,是帶著已經影印在腦海中的美麗圖冊過來的。這圖冊里有巍峨圣潔中透著冷峻與疏離的雪山;有看不出究竟是“碧如藍”還是“蘭如碧”卻是把心都融化進去了的圣湖;有以連綿起伏的草場做底色、以色彩艷麗的經幡做點綴,勤勞專注于進食的牛羊馬匹,當然這一切都少不了碧藍如洗的天空和明媚灼眼的陽光。事實證明,這些并非如我想象般單純的出了機場就隨處可見。不過,人們臉上的笑容卻和這里的陽光一樣明朗。
在西藏,路上的好風景常常驚艷到讓人動容,可是在這篇文章里,我只想寫寫這里的人,以及發生在人們身上的故事,會更加讓人感動。抵達拉薩后短短兩個小時內,記者就認識了好幾位從內地過來如今已經在西藏工作生活10年左右的80后財政人。他們大都已經為人父母,又大都過著與子女以及家里老人分離的生活,這種情況在援藏干部里很普遍。來自不同地區財政部門的年輕媽媽們見面后首先寒暄的話題是“孩子多大?在身邊還是在內地?”
采訪期間,一位基層財政所女所長告訴我,她現在人在西藏的一個地方,她的愛人在西藏的另一個地方,她的孩子在內地的城市上大學,家里的老人們在內地的另外一個城市生活。就是這樣的一家人,生活在4個不同的地方。所以當我因為看到美景而忘情地脫口而出“這樣的生活多幸福”的時候,看到的卻是略有無奈和苦澀的笑容,才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句殘忍的表達。
在西藏的財政系統里,有被藏族同胞稱服說藏語比他們還好的“藏二代”;有幾十年來堅持用自己的收入奉獻家鄉、奉獻社會、扶孤助學、幫貧濟困的“活佛處長”,據說這位土生土長于此的藏族財政干部每次下鄉都把身上帶著的錢全部送給困難百姓,于是回到廳里后,同事會開玩笑地問他“收支平衡沒”,言下之意是說下鄉幾天的工資和補助是不是都捐了,他總是笑笑說“平了”。
財政廳黨組書記洛桑佳措說:“這些年來,眾多的援藏干部為西藏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進步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他們中的一些人到現在甚至已經延續到第二、三代,真的是祖祖輩輩都在為這里做奉獻。是因為在財政廳每個人的心里,他們無論是來自內地還是藏族本地人,都是把西藏的發展和我們民族的團結放在了第一位。這也是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的一種詮釋。”
他還說:“在每一個西藏財政人的心里都有一個團結的夢。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地區的動亂往往是民族、宗教方面出現了問題。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個民族團結好了就一定能夠國運強大起來,實現2020年的小康目標。我們財政人就是要為這個目標做好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