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這倆兄弟:“炮”和“砲”
我們對“炮”都很熟悉,它是打仗的時候用來炸死敵人的武器。那“砲”是什么呢?“砲”也念“pào”,是“炮”的哥哥。在古代戰爭中,也是用來殺死敵人的武器。那么這對兄弟有啥不一樣的呢?
原來古代的“砲”又叫拋石機,是一種攻守堡壘,以石頭當炮彈的遠程拋射武器。使用時,把石頭裝在設計好的架子上,打仗的時候用繩子一拉,石頭便被拋出,砸在誰的頭上誰就倒霉了。因為發射的是石頭,所以“砲”就是石字旁了。大約到了元朝的時候,人們在“砲”里面裝上火藥。火藥的威力可遠比石頭大多了,于是人們漸漸不再使用石砲了。既然這種武器發射的不再是石頭,而是火藥,那么石字旁的“砲”也就改成了火字旁的“炮”。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日本侵華之時,日寇武器裝備精良,我國軍隊裝備低劣,但是國民革命軍第29軍的好兒郎們就是憑著這最原始的武器——大刀,在長城附近刀砍日本侵略者,贏得了喜峰口的勝利,為大中華吹起了抗日的號角,敲響了日寇終將滅亡的喪鐘!
刀很鋒利,很危險。當刀在侵略者的手里,它就是邪惡的;當刀在正義者的手里,它就是正義的。那么“刀”字本身藏著哪些有意思的內涵呢?甲骨文“刀”是這樣寫的:“”,像一把有鋒刃的長柄工具或兵器。后來,“刀”字成了很多字的偏旁,比如“刃”、“分”、“初”。甲骨文的“刃”()在“刀”()的鋒面上方加一點,表示刀鋒上最銳利的部分叫做“刃”;“分”表示用一把刀切開或者分開某種東西;“初”由“衤”和“刀”兩部分組成,剛造出來時是用來表示裁剪衣服的開端,后來慢慢擴展到用來指一切事物的開始。你看,這大“刀”不簡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