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律推理是通過將大前提和小前提結合起來得出一個必然的或可以接受的結論,也就是提出一種新的法律理由。法律推理在法律適用過程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沒有法律推理,就沒有法律適用。本文主要通過正確認識法律推理在司法裁判中的地位和功效,就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 法律推理方法 法律漏洞 審判活動 公平正義
法律推理是法律適用中的一種思維活動,其目的是為法律適用結論提供正當理由。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有關法律推理的思想體系和適用制度。在司法實踐中,法官重視法律知識和法律經驗,常常忽視甚至摒棄法律推理,法律推理的運用因此受到影響和制約。
一、我國審判活動中法律推理適用地位
(一)法治社會必須運用的方法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發生各種各樣的矛盾糾紛,特別在民商事糾紛中,爭議的各方都認為真理和正義在自己一邊。在以法治為原則的司法活動中,法律推理是必須加以運用的手段,通過法律推理,為裁決結果提供依據和具有說服力的理由,是法治社會法律制度的一種內在要求,是審理合法性和判決公正性的要求。
(二)為裁判結論提供依據
法律推理的目的是為裁判提供正當理由。法官一般總是將各種現象和判決的理由綜合起來判斷的,這可以在一般情況下保證判決的確定性。法官要想使自己裁決的案件經得住歷史和實踐的檢驗,在裁決中的理由必須充分,經得起推敲。
(三)預測裁決結果
法律推理與其他推理一樣,都有預測事務發展變化的功能。例如,在民商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法官請各方當事人根據法庭調查和辯論的情況對案件進行陳述,這是法官在考察各方當事人及其律師進行法律推理的過程和結果與自己的法律推理過程和結果進行印證,起到相互幫助和相互啟發的作用。因此,各方當事人及其律師都可以通過推理預測法官可能會作出的裁決。
(四)推動法學的發展
任何推理都是發現新知識的方法,法律推理在司法實踐中的預測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得出預想的結果,另一種是超越預想的結果,出現一種新的結果。“法律的精髓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法律發展的最大障礙就是理論和實踐的脫離,一方面理論脫離實踐,另一方面實踐也脫離理論。法律推理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五) 彌補法律漏洞、實現社會公正的重要方法
法律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由于社會不斷發展變化,新類型的糾紛會不斷涌現,新的犯罪類型也會不斷出現,而法律具有相對穩定性,不可能與案件的發展同步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法官就需要通過法律推理,從現行的法律規范中發現符合社會生活變化發展規律的法律原則和法律精神,做出裁決。
二、當前審判活動中適用法律推理的現狀
法律推理可以有效地解決由于法律規定不詳細或法律規定過于原則等造成司法操作中的困惑,有助于保障法律的公正、高效實施。然而,司法實踐中對法律推理卻常常被法官漠視或者拒絕。
(一)法律推理的運用形式不科學,法律推理方法有限
我國從總體上大陸法系的色彩還十分濃厚,基本拒絕判例制度。目前審判活動中所適用的法律推理主要是形式法律推理,其中演繹推理占有絕對的地位。僅僅依靠這種單一的推理方式,不可能解決重大、復雜和疑難的案件。
(二)法律推理運行障礙多
由于司法體制原因,法官在審判過程中不僅受到內部錯案追究制度、下級服從上級的制度的干擾,還會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
(三) 輕視程序,看重結果
裁判機關的裁判文書簡單,不太注重說明理由,或者在說明理由的時候沒有說明理由與結論之間的合乎邏輯關系,裁判過程缺乏必要的說理性,往往使人們對裁判的公正性產生合理的懷疑。
(四)法官整體素質和道德感有待提高
在司法實踐中,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脫離客觀事實和證據的法律推理現象時有發生,這就要求適時提高法官的素質和增強法官的職業道德感。
三、完善我國法律推理適用的建議
(一)在審判活動中,著力運用法律推理審理案件,克服制定法的缺陷,同時關注公平正義、社會整體利益、普遍道德準則和公序良俗。當法律自身存在沖突時,需要法官依據法律規則、立法精神,進行法律推理,從中選擇正確的判案依據。
(二)在實踐中建立拒絕法律推理的懲戒機制,對違反法律推理的原則和方法的行為予以懲戒。在理論上對現有的法官進行適用法律推理的培訓,開設法律推理的培訓活動。
(三)在裁判文書中適當展開法律推理,論證裁決理由和推理過程。在目前的條件下可以在有條件的法院先行試點,對試點的成果進行評估,對試點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總結,逐步推進裁判文書的改革。
(四)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的前提下,建立案例指導制度。裁判結論在通過事實和證據羅列的基礎上,通過法律推理得出,能夠使當事人更加信服。
法律推理是公正司法的保障。在法治社會,所有的法律人都應當重視法律推理,法律人形成法律職業思維方式和習慣,通過法律職業共同體的自律或自治,逐漸擴展到廣大國民都能夠正確運用法律推理,就會避免司法腐敗,實現司法公正。
參考文獻:
[1]孫海波.告別司法三段論——對法律推理中形式邏輯的批判與拯救[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3(04).
[2]楊仁壽.法學方法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9.
[3]沈宗靈.法理學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37-339.
[4]張保生.論法律推理的本質特征[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3):83.
[5]吳玉章.法治的層次[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28-129.
[6]王秀艷.法律推理在審判中的困境及破解對策[J].2009(12).
[7]解興權.通向正義的路--法律推理的方法論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9.
[8]厲盡國.“疑難案件”中的法律推理與司法論證——基于許霆案的分析[J].法律方法,2009(03).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