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街居制”管理體制的社會基礎——社區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隨著社會轉型、企業轉制和政府職能轉變,“單位中國”趨于瓦解,在此過程中,數以千萬計的“單位人”回歸到社區后變成“社區人”。而社區現狀的改變對社區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現狀 新要求
目前,全國8.7萬個城市社區平均每個社區的居民人數已超過1萬人。全國大約有6.7億的城鎮居民和2.6億的流動人口生活在城市社區,其中包括數以千萬計的低保人口、下崗失業人員、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體都需要納入社區管理與服務的范圍。社區在承擔著組織居民開展社區自治活動的基礎上,還承擔著社會治安、公共衛生、計劃生育、文體教育、勞動就業、低保救濟、社區禁毒、社區矯正、流動人口管理、社區消防、商業維權、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家政服務等多樣化社區公共服務。社區工作內容得到了極大拓展的同時,這也迫切要求居民委員會要不斷提升處理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能力與水平,優化社區功能,以適應社區管理和服務的需求,更好地為社區居民服務。面對我國社區發展的現狀,加強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成為了提高社區管理質量的著力點。
新時期,社區是居民棲息的港灣,生活的家園,同時也是社會管理的基本單元,社區管理服務的質量與效率直接關系到億萬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而社區管理服務的質量與效率關鍵在于健全有效的社區管理體制。社區自治無疑是在“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大家的事大家辦”的原則上實現社區居民自我管理、共建社區的有效途徑。
二、發展與問題并存
目前,我國居民參與社區管理還處于初級階段,但在中央領導對社區建設問題的關注下,社區自治工作在探索過程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從1999年時,從全國開始設立的26個社區建設實驗區起,發展到目前全國各地除西藏地區外已開展了全面推廣。湖北省甚至提出將社區自治作為城市建設工作的“永恒主題”。
其次,社區自治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社區自治從局限于一個街道一個區域,現在有的城市如武漢,已在全部城區展開了推廣工作。
在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下,社區自治的發展仍存在著一些問題。當前的實際情形仍然是由街道和居委會以行政方式管理著社區內的大量事務。而居民參與社區管理,多以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動員、勸服下被動參與為主,而自愿參與為輔。被動的參與既不能對社區事務開展有效的決策,也難以實現居民對社區公權力的監督。因此,目前在社區自治工作中,存在著居民對社區管理缺乏參與的積極性、社區建設中居民參與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單一化、參與期望與參與現實的差距等問題。
三、意義深廣 亟需發展
我國現在既是經濟的黃金發展期,又是各類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凸顯期。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使社會系統中各個部分、各種要素得到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社區已逐漸形成城市基層的社會共同體,使社區成為各種社會矛盾的交匯點的同時,社區管理還面臨著繁多的任務。而舊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因此必須大力推進社區建設,構建參與廣泛、功能完善、和諧高效的管理新體制,以保證社區和諧穩定,健康發展。
市場經濟的發展,促使公民的主體意識日趨成熟,對履行憲法所賦予的權力和義務有了深刻的理解認識。這些因素為城市社區建設中居民參與和居民自治,提供了重要的實踐依據和前提條件。在改革舊的城市社區管理體制過程中,加強社區居民的參與作為改革舊的城市社區管理體制工作中一項,從大的社會背景來看,是政府逐漸“還政于民”的表現。
城市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是在基層實行直接民主的一種最好形式,實質上就是加強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區居民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參與對社區事務的直接管理,這是國家法律賦予公民的神圣權利。因此,居民的參與是發展基層民主的重要實踐,對于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健全我國的民主制度有著重要的作用。
積極擴大社區居民參與,加強社區管理組織的居民自治功能,不僅是和諧社區建設的主要目標,也是實現城市社區和諧的重要途徑。社區的管理離不開積極主動的居民,因為只有居民才最了解自身的需求。政府和管理組織只有在廣泛聽取民意的基礎上才能促進社區自治的真正實現,對社區管理制定的政策才能真正做到高效、經濟、切中要點。
四、掃清障礙 創造未來
為了更好地應對社區發展的需求以及加強社區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社區管理中對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工作亟需大力發展與推廣。而對解決居民參與到社區管理的種種障礙的解決,是發展的重要條件。
首先,發展居民對于公共事務的參與積極性需要培養和促進。個人的自主需要通過對社會參與才能實現,而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內在動力在于是否對社區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我國許多城市都存在居民對社區管理活動參與熱情不高的現象存在。因此通過組織能有效激發居民興趣和與其切身利益相關的活動,才能真正引導居民參與到社區管理工作中來,使社區自治的觀念成為一種公認的、基本的社會價值觀。
其次,社區自治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明確社區自治組織的合法地位,社區無法有效的開展自治工作。目前,社區管理參照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但從上世紀八十年,國家民政部發起中國社區服務和社區建設活動至今,在中國城市社區發展與建設問題上的相關法律卻依然是個空白。明確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工作的權利及地位,形成一套詳細的、操作性強的參與程序將成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工作的著力點。只有進一步完善社區的相關法律法規,在社區管理上形成一種權責分明、互相制約、協調互助和完善管理的新管理制度時,才能更好地為社區提供服務。
在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情況下,基層民主建設越來越突顯著重要作用。而居民參與到社區管理中程度的高低將是衡量社區自治程度的重要標準。提高居民在社區管理工作中的參與,將對實現我國城市社區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完成規范有序管理社區的目標打下堅實基礎,為我國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的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武大測繪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