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收入不平等一直是經濟學關注的內容之一。從經濟學角度看,不平等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密切,同時收入分配不平等可能引發社會沖突。不平等會使人產生挫折感和悲憤感,這種挫折感和悲憤感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源泉(亨廷頓等,1954)。從社會學角度看,“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社會的共性。
本文是一篇關于《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差距如何導致社會問題》一書的讀書報告,在簡要概括該書基本內容基礎上結合理論與實踐深入分析了不平等產生的原因、后果并進行了本書作為社會研究的路徑再考察。
關鍵詞 不平等 消費主義 社會交往 社會化理想
《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差距如何導致社會問題》一書是理查德·威爾金森和凱特·皮克特合作完成,通過對世界23個國家和美國50各州的各種數據進行分析,作者觀察到一個現象:與健康狀況存在明顯的線性關系的,不是各個國家間的富裕程度,而是國家內的貧富差距,即國家間的不平等程度。此書的結構通俗易懂,作者的觀點可以簡單地總結為三句話:不幸福的根源是不平等,不平等造就了諸多社會問題,因此構建平等的社會讓人類更幸福、更和諧,無論富人還是窮人。
一、內容梳理
第一部分“物質層面取得成功,社會層面遭遇失敗”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總領全文,描述了一個值得引起重視的現狀:經濟增長在人們的健康水平和幸福程度上不再具有決定性作用,反而隨著富裕社會日益富裕,焦慮、抑郁,以及許多其他社會問題都在逐漸上升;第二章通過“健康和社會問題指數”的研究對不同國家不平等狀況和美國各州不平等狀況進行比較后拋出了一個問題:諸多不同社會問題,它們的根源是不平等的社會等級情況;第三章進一步討論不平等是如何深入社會的。不平等狀況不僅帶來與社會差異相關的所有問題,以及隨之而來的分裂性的等級偏見,而且還會降低社區生活質量、減少信任、增加暴力。
第二部分“不平等的代價”分為九個章節。這九個章節分別從社區生活和社會關系、精神健康和藥品的使用、身體健康與壽命預期、肥胖現象、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表現、青少年懷孕、暴力行為、收監率與刑罰體系、社會遷移的角度指出不平等給社會的各個方面帶來的負面消極影響。
第三部分“一個更好的社會”分為四個章節。第十三章對前面九章做了一個總結性描述,提出不平等狀況嚴重似乎會導致這個國家在廣泛的領域社會運轉失靈。第十四章從歷史的角度講述了人類社會繼承了兩種不同的社會遺產。第十五章提出了關于更平等的社會可以使人們擺脫自利的消費主義、個人主義和物質主義的觀點,認為更高的平等程度和減少碳排放量的政策可以相輔相成,提高人類社會的可持續性;最后一章作者對如何才能使社會變得更平等進行了討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進一步的展望。
二、他山之石
1、資源稀缺:不平等的生成機理
19世紀末20世紀初,瓦爾拉提出決定物品價值的是稀缺性。《現代西方經濟學辭典》認為,稀缺性是指人們所需要的物品和勞動的有限性。經濟學中的稀缺概念承認物質世界的有限性,這種稀缺性或有限性引起經濟問題。
現代經濟學有著關于資源稀缺性的一些基本認識:從資源結構上看,總體資源和個別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且人們所能獲取的資源更是有限的,這同社會分配制度的不平衡結構一同導致了社會的普遍不平等。無論人們如何努力,所能獲得的資源總是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需要。這就不難理解,本書的作者何以將不平等看做是“痛苦的”。
隨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變革提高,資源稀缺的上限在被不斷突破,但這并不能說明不平等的痛苦就會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消亡。本書闡明了一個事實,就是在物質生產能力匱乏的社會,總體上解決社會問題的主要途徑就是經濟發展,而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此時會極大的提高人們的幸福感,緩和社會各方面的矛盾,此時的物質生活的提高與人們的幸福感、社會健康之間具有極其強烈的正相關關系,然而隨著物質社會的發展,這種關系在不斷得被削弱,以至于同樣程度的經濟提升,人們的幸福感以及社會健康的提升就已經近乎水平了,由此,作者提出了“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的概念,“絕對貧困”是指那些真正的物質條件以及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的地區,而“相對貧困”,則正如本書第二章的開頭所援引的馬歇爾?薩林斯在《石器時代經濟學》中的一段話所描述的:“貧困不是所擁有的財富少,也不是捉襟見肘,它首先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貧困是一種社會地位…….它已經演變成為一種社會階層之間的不公正”。
2、社會梯度:不平等的直接相關
當然,不是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歸結于不平等,與不平等直接相關的,則是那些具有明顯“社會梯度”的問題,也就是隨著社會階層的變化,這些社會問題的指數也會呈現出一種規律性的變化。
本書作者選取了九個具有這樣“社會梯度”的問題,分別是:社區生活和社會關系;精神健康和藥品的使用;身體健康與壽命預期;肥胖;教育表現;青少年懷孕;暴力;監禁與懲罰;社會遷移。各個國家和一個國家內不同地區的,在相關問題上評估的指數和相關統計特征,作者選取的是聯合國提供的數據和標準以及相關學者進行的統計,社會不平等的程度則以國家收入排名最高的前25%的人群的總收入與國家排名收入最低的25%的人群的總收入進行比較得到的,以期能夠統一標準,使對比有意義。
3、消費主義:不平等的夢想世界
布爾迪厄從社會學角度對消費主義文化做出系統分析,他認為消費是一種形成“區分”的手段。人們在日常消費中的文化實踐,從飲食、服飾、身體直至音樂、繪畫、文學等的鑒賞趣味,都表明和證明了行為者(agent)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和等級。也就是說,在文化符號領域和社會結構之間存在著一種結構性的對應。
凱爾納區別了“消費”和“消費主義”,他認為前者是“以提升生命的方式享用商品”,而后者是“一種獻身擁有和使用消費品的生活方式”(Kellner,1989),即消費主義者沉溺于商品的購買、使用和消費,并在其中尋求他們的人生意義,占有的商品和服務越多越好。
消費正好能滿足個人作為積極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客體參與社會活動的心理需求。在不平等的社會,消費由此成為人們躲避現實痛苦與不幸的“避難所”。書中指出,一個典型的矛盾是,當人類到達物質和技術的頂峰時,人們卻發現自己的內心充滿了焦慮和壓抑,擔心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對友誼沒有把握,從而把精神寄托于物質消費,遠離人群,甚至壓根不與他人交往。由于缺乏輕松的社交生活,得不到人人都需要的情緒滿足,人們便寄情于過度飲食,大量購物,大把花錢,甚至酗酒、吸毒。當人類擁有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財富和舒適時,人們卻在遭受諸多精神和情緒上的痛苦。
3、社交障礙:一個強大的社會分裂因素
社交障礙影響人們與他人產生認同和共鳴的能力。文章開篇就說“當人類到達物質和技術的頂峰時,人們卻發現自己的內心充滿了焦慮和壓抑,擔心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對友誼沒有把握,從而把精神寄托于物質消費,遠離人群,甚至壓根不與他人交往”。
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他的身體健康,如果一個人社會地位低下,他對生活的掌控感會較低,幸福和樂觀的程度也會較低。影響個人健康的因素還不止是社會地位和心理健康問題,一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也很重要。
當人們選朋友時,大多數人會從那些與自己經濟狀況差不多的人中挑選,而不會從很多的人中挑選。不平等不僅會使人們瞧不起那些比他們貧窮的人,同時會導致其他歧視,如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等的產生。在一個不平等的社會中,人們歧視弱者,歧視窮人,歧視女性,歧視不同的宗教信仰,于是人們互相冷漠而又高度戒備,支持嚴刑峻法懲罰輕微犯罪,直到造成社會的嚴重對立和分化。經濟增長并不能帶來生活的幸福,這是作者在對30多個發達的民主國家的研究中得出的結論。作者認為社會的平等程度對于人們的幸福至關重要,因為平等能促進所有人的生活改善。
4、社會遷移:不平等的機會
社會的不平等通過世代承襲來實現其可持續性,并直觀地通過家庭教育的不同成就來影響進一步的不平等。書上提到,在經歷了1950年至1980年的緩慢增長后,隨著20世紀后半葉收入差距的急劇拉大,美國的社會遷移性迅速下降……爸爸富兒子通常也富,爸爸窮兒子通常也窮。對此,書中有更詳細的解釋:人一出生,學習就開始了,人生的最初幾年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這種早期學習受孩子成長的環境影響可能得到加強。在英國進行的—項全國范圍的調查發現,到3歲時,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在教育方面已經經比那些家庭條件好的孩子落后了一年。
在安妮特.拉魯《不平等的童年》一書考察了那些貧困家庭、工人階級家庭、中產階級家庭及富有家庭的孩子在學校和在家庭的生活,頗具思想性地展示了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占有不同資源,這種不同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養育子女的點滴例行上,并很大程度上對孩子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實現美國夢的機會產生巨大影響。也就是說,家庭中的父母根據自身的階層偏好來影響家庭中孩子的各種選擇偏好。
物質財富差距越大使得社會地位差距越重要,在不平等社會狀況越嚴重,向下歧視的壓力越;那些最頂端的“擁有者”和最底層的“未擁有者”之間的社會差距也越大。在實際效果上,不平等程度越高,社會歧視也越強。人們通過顯示對社會地位低于自己的人的優勢來維持己的社會地位。那些社會地位較低的人通過向比他們更弱勢的群體發泄而試圖贏取自己的社會地位。
三、作為社會研究的再考察
1、艱苦的論證精神
這本書給我們展示了一種科學的方法,就是通過公開的數據進行輔助論證,以闡釋社會現象。雖說不平等這一現象早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就有學者提出,但是本書作者首次通過大量數據得出的結論從實證科學的角度論證了這一結論,并且用一種并不晦澀的表達方式告訴讀者,一個理智的人應該怎樣思考。研究兩個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除了處理的是兩個社會現象本身以外,更重要的是怎樣找出因果聯系。書中第六章通過介紹不平等社會引起人們壓力的生物機制,來尋找不平等社會中人們的健康狀況較差的原因,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然而,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大沼澤地便是研究結論的“顯而易見”,這些結論在社會領域被很多人看來不是顯而易見的正確就是顯而易見的錯誤。因此,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相關性的論證就顯得尤為重要。從本書論證的方式和論據的使用來看,本書更傾向于是一種導向性的、對現象進行描述的報告,而非一種嚴謹的學術成果。雖然本書在數據考量和分析上做了不少努力,但在深刻的社會大問題下更多的是個案的描述,缺乏深層次的總結,其相關性的敘述還顯不夠。
2、研究成果的落地
另外可貴的是,這本書的作者們不僅在理論上做研究,也在實踐上展開了步伐。在最后一章里作者提到,要創建一個更好的社會,最基本的任務就是要形成一個持續的運動來這樣做。為了幫助這一目標的實現,他們創建了一個“平等互信網站(www.equalitytrust.org.uk)”。網站內容比較多樣的,不僅有相關研究成果、圖表、新聞,還有可以申請加入當地的平等互信團體、為組織捐款等一些信息。
3、更社會化的社會理想
在與我們無法擺脫現代社會中社會和環境的失敗這一壓抑的情感生活了幾十年后,現在我們可以重新獲得一種樂觀主義精神,知道問題能夠得到解決。我們知道,更大的平等將幫助我們控制消費主義,使應對全球變暖政策的引入變得更為輕松。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技術的發展使得營利機構顯得日益反社會,當發現新技術在迅速擴大公眾的利益時,這些機構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脅。我們所處的階段是要為所有人創造一個質量更高,更社會化的社會。
這本書可以說是對當今正在發展著的現代社會的一個寫照與回顧,在日益全球化以及經濟高速發展貧富差距卻在拉大的當今社會,仍然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與參考價值。正如這本書所說:“不論我們是否努力,一個更好的社會都不會自動到來我們可能會無法防止全球變暖所帶來的災難,我們可能會讓社會變得日益反社會而無法理解其中所發生的過程。我們可能無法站起來對少數富人說不,這些富人有關自我利益的錯誤觀念使他們覺得一個更民主和平等的世界是對他們的威脅在前進的道路上會出現問題和分歧—正如一切為進步而進行的爭中所常常發生的一樣—然而,在對我們走向何方有了一個初步的概念后,必需的變革是可以實現的。”
注釋:
李琴.當代西方消費主義文化的唯物史觀思考——消費問題研究的新視角.學術界(合肥),2006(2).
吳魯平,劉涵慧,王靜等.后現代化理念視野下的青年價值觀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參考文獻:
[1]楊棟會.云南民族“直過區”居民收入差距和貧困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2(03).
[2]曾凡軍.基于整體性治理的政府組織協調機制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