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的中國城市社區并非經濟聯合體而是軍事政治中心。這種依賴于農業經濟的聚居方式帶來了居住穩定的城市社區習慣。這一習慣在建國后的單位制度中得到一種新的保護,卻在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瓦解。
關鍵詞 穩定 住房 瓦解
一、穩定的傳統城市社區
傳統中國農村社區基礎是熟人社會。“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封建時代中國的城市社區也因為嚴重依賴農村土地經濟的寄生性質使這種穩定的農村社區關系延伸到了城市社區。即便是辛亥革命以后蓬勃發展的民族工業建設也沒有能改變城市工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絕對弱勢地位,過于依賴農村經濟的城市人口與城市中極高的人口密度引起的中國特有的街鄰文化,直接決定了了近代城市社區的長期穩定形態。
二、計劃經濟下的城市社區
新中國成立以后,傳統城市社區低流動、高聯系的城市社區特征因為單位戶籍制度得到進一步鞏固。這種穩定業緣——地緣關系存在的根基在于單位企業集資建房制度。計劃經濟時代住房是一項公共福利保障,部門事業單位與企業通過自資建房分配給職工的形式,保證同一單位的職工能夠在一定的區域內居住,保證了同一社區的居民來自一個或者數個單位,居民間彼此熟知。同一社區的居民在利益上具有極大的共通性,彼此之間發生利益關系的概率也相對較大,彼此保護的愿望及獲得保護的愿望也較為強烈。
三、改革開放后的城市社區
穩定城市社區形態在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沖擊下開始解體。大量農村人口以各種方式進城定居,而90年代末的房地產業大改革,徹底標志著傳統城市社區穩定性的瓦解。
變革帶給城市社區的直接影響便是傳統的地緣——業緣相互保護的關系被割斷,具有業緣關系的個體自然人被市場化的房產制度拋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住進新房的居民來自不同單位,彼此并不熟知。中國是一個以人情處事的國度,這種陌生帶來的必然結果便是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在那個時代,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小偷入室行竊無人報案,夫妻家暴無人勸架致使受害人死亡的報道。這種不安全感使居民不得不放棄以社區作為個人及家庭最后一層保護網的設想,轉而要求更為堅固、封閉的私人空間進行自我保護。整個九十年代末我們都在討論“防盜網后警惕的眼睛”帶給我們的傷痛。但是這種傷痛并不會持續多久,實際上進入21世紀,這種指責就趨于減少,直至難得一見。城市中的居民孤獨依然,但卻逐步開始享受起這個相對孤立的城市生活。如果說第一代、第二代住進高樓的城市居民對這種防盜門、鋼絲網、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高樓都市生活還會予以批判性的抱怨的話,那么今天都市男男女女們早已習慣并樂于接受這樣一種生活。
防盜窗越堅固,自我隔離的安全感就越強,由隔離帶來孤獨感引起的不安全感也就越強,這種不安全感進一步要求加強居所的封閉性。過度封閉的社區個體同時降低了社區整體對于社區生活的期望值,他們對于社區的要求被限制在了衛生、治安等基本生活領域,傳統的精神生活功能被作為一種個體生活部分從社區剝離。當精神需求脫離了居民的社區生活期望時,他們的共同利益實際上就壓縮到一個相當低的水平,加之居民實際上也缺乏業緣上的利益關系,物質生活領域共同利益也極少。這種極少的共同利益造成的結果就是傳統社區基礎——彼此間認同的瓦解。
四、結語
我國的城市社區正經歷傳統城市社區關系瓦解,現代城市社區關系逐步建立的劇烈變化中。計劃經濟時代人為的城市社區整合也隨著市場經濟繁榮而解體,整個社區的自我凝聚能力下降到一個前所未有的低水平,傳統穩定的整體性城市社區被單元化的現代化城市社區取代。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法]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上海:三聯書社.渠東譯,2013.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