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這個新媒體時代,并不是新媒體代替了傳統媒體,而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整合,這也是新媒體時代的最重要特征。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廣播并沒有像一些人預計的那樣逐漸走向沒落,而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通過不斷的改革與完善,又迎來了發展的新時機。
關鍵詞 新媒體 廣播記者 技巧 素養
在新媒體時代的大環境下,廣播記者的工作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首先,為滿足受眾的需求,廣播記者對于一些觀眾感興趣的新聞要為網站專門寫一篇更加詳細的報道。其次,對于廣播中的新聞訪談節目,不再是單純的進行一定的剪輯之后直接放到網上,而是要在網絡上同時提供這個訪談的完整時長的記錄。第三,為了滿足觀眾對于新聞事件的全方位需求,還應當制作出相應的音頻幻燈片,在網上的多媒體中播放。同時,廣播記者的另一個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與網民進行互動。通過互動,既能夠了解到網民的需求,同時也能夠從網民之中搜集到更多的新聞線索,還可以與網民們針對某一件事情進行討論。所以說,新媒體環境下,廣播記者既有活躍的思維方式,同時又有著過硬的技術能力與業務能力,因此可以說“知行合一”是如今新媒體廣播記者的職業素養的最佳概括。
一、新媒體思維
新的媒體形式其實就是新舊媒體的一個完美融合。兩種媒體形式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都發揮著其無可替代的作用,兩者互相配合、相輔相成,使新媒體服務更加全方位、立體化,這也是媒體服務的核心所在。每種媒體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價值,新媒體也并不僅僅是人們日常所看到的那些廣播新聞文字版、視頻版。對于廣播新聞而言,新媒體就是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恰如其分的音效;對于電視新聞而言,新媒體就是強烈的畫面感和豐富的鏡頭語言;對于文字新聞而言,新媒體就是進一步的挖掘與更深入的報道等等,還有短小精悍的手機新聞、更具交流互動的網絡新聞等,都是新媒體的表現形式。所以說,作為新媒體新聞的廣播記者,一定要對新媒體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能夠了解到新聞受眾的需求,從而對新聞進行篩選與編輯,這樣是新媒體環境中的廣播記者應當具體的思維方式。
二、審美思維
所謂審美思維,就是要讓新聞更具深度,更有聽覺沖擊。在新媒體環境下,審美思維的最重要特點之下就是形象性。所以作為廣播記者,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將其他媒體的優點集中起來,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取長補短,讓新聞受眾在接受新聞信息的同時,還能有一種愉悅的精神體驗。正是這種隱藏的強大力量在不斷推動廣播的發展。
三、強烈獨特的新聞敏感
新聞敏感是一個廣播記者必須具備的特質。除了對新聞題材本身的敏感以外,對聲音素材的敏感也同樣重要。能夠在復雜的現場聲音中所捕捉到自己需要的有價值的聲音,對廣播記者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四、以人為本,以受眾為本
平易近人是廣播媒體的一個最重要特點,所以廣播媒體也被人們稱為有溫度的媒體。如今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中,廣播媒體更應當繼續保持這份溫度,并把這份溫度不斷的傳播下去。所以對于廣播記者而言,在新聞中既要對事件進行報道,同時也要對事件中的人進行報道,使廣播新聞的人文關懷更加突出。而且作為廣播記者本身,還應當多與新聞受眾進行互動交流,通過論壇、微博等多種方式與網民進行溝通,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不斷的滿足受眾需求。
五、靈活多變的采編技巧
在新媒體的環境中,廣播記者所采集的素材再不會向從前一樣只在電臺播出一次。現如今,廣播記者的新聞素材需要在廣播電臺、網絡、手機及其他新媒體同時進行播出,所以作為廣播記者應當能夠撰寫多種形式的新聞稿件。當有突出事件發生時,如地震、泥石流等災難報道中,廣播記者還要具備現場報道的能力。所以對于廣播記者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具有十分優秀的采編播錄能力。因此,廣播記者一定要具備這種采編播錄一體化的意識,這樣在突出事件來臨時才能夠順利完成現場情況的報道。另外,廣播記者還要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根據采訪時的突出狀況能夠做出應急處理,使現場得到良好控制,處亂不驚。
六、一專多能
作為新媒體廣播記者,一定要用新媒體思維來進行工作。要做到一專多能,在專業與全面之間都能夠游刃有余,這樣才是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記者所具備的工作能力。
七、小結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記者的業務素養和時代感均有了更高的要求。廣播記者要清楚地認識到廣播固有優勢,并將原有優勢代入新媒體環境中,轉換思維、提高職業素養、提升采編技巧,使廣播這種傳統的傳播方式煥發生機。改變以往廣播互動性、直觀性不強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呂春璐.泛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的應對策略[D].復旦大學,2011.
[2]朱穎華.對廣播媒體新聞報道模式的創新研究[D].蘭州大學,2012.
[3]王菡.略論廣播媒體與微博的融合——以福建交通廣播為例[J].東南傳播,2011(4).
[4]李艷.新媒體環境下軍事廣播生存發展的思考——以中國之聲《晚高峰觀軍情》節目為例[J].中國廣播,2010(5).
(作者單位:河南沈丘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