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是一個家族傳統厚重的國家。從國家解放到現在,家族勢力經歷了從沒落到重新興起的曲折的變化。目前,家族勢力普遍存在于我國的大部分農村之中。在農村推行村民自治的當代,家族勢力對村民自治存在多方面的影響。其中包括對村民自治這一政策的輔助,更多的包括對實行村民自治政策的負面影響。本文將著重分析家族勢力這一組織形勢,總結出家族勢力阻礙農村實行村民自治政策的原因,并針對如何解決這一現象提出建議。
關鍵詞 村落 宗族 家族勢力 村民自治
一、村民自治政策的發展歷史背景及具體含義
“村民自治”這一概念的產生,最早要追溯到1982年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五次會議。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改變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體制, 設立鄉政權, 在鄉政府之下, 則由村民委員會這種自治性的群眾組織取代原有的生產隊, 行使管理農村基層社區生活的職能。從此確立了村民委員會的憲法地位。但是,隨之帶來的是社會控制的削弱。在這個過程中,家族勢力開始興起,形成了家族權威與政權主體權威的互動局面。但這并不意味著對推廣村民自治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反而,宗族組織以其自有的文化制度以及生活習慣,在農村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而后,在199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以法律形式確立了村民自治的合法性,開啟了村民自治制度規范化的進程。而后,各地政府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來支持村民自治制度。在這一時期,由于城市化的腳步越邁越大,社會的勞動力的需求越發增長,吸引了大批農民工進程。這對中國農村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的社會傳統提出了挑戰。大批青年進城,家族內部人員減少,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家族勢力的減弱。從而家族勢力的村民自治的影響也隨之減少,但這也并沒有造成家族的沒落。在外發展的年輕人可能會響應發展家鄉的號召返鄉發展家鄉。這可能造成某些特請地區家族勢力對村民自治影響的加強。最后,經歷了漫長的磨合,家族勢力和村民自治一直相互影響的發展至今。
對于當代村民自治政策,簡而言之就是廣大農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本社會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的核心內容是“四個民主”,即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選舉,就是按照憲法、村委會組織法、實施村委會組織法辦法和村委會選舉辦法等法律法規,由村民直接選舉或罷免村委會干部。民主決策就是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項,應當提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按照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這些重要事項大體包括村辦學校、村建道路等公益事業的經費籌集方案,村集體經濟項目的立項、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業的建設承包方案,村民的承包方案,宅基地的使用方案等。民主管理,就是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和黨的方針政策,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全體村民討論制訂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民主監督,就是通過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村干部和村委會定期報告工作等形式,由村民監督村中重大事務,監督村委會工作和村干部行為。民主監督的重點是村務公開,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項和村民普遍關心的問題,都應向村民公開。
二、家族勢力對村民自治的主要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著家族宗族組織,是一種基于一定的血緣關系而組成的社會共同體,它除了滿足同一血緣關系的某種心理認同的精神需求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負擔著家族宗族內部的自我幫助、調節矛盾等社會功能。由于一些歷史原因,家族勢力在我國農村普遍存在,并成為一個在我國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家族勢力對村民自治的影響,要具體結合村民自治的四個核心內容來具體闡述,也就是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
第一,對民主選舉的影響。《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換村民委員會成員。村民委員會的選舉,由村民選舉委員會主持。村民選舉委員會成員由村民會議或者各村民小組推選產生。候選人獲得參加通票選民的過半數的選票,始得當選”。從中可以看出,對于村民委員會成員的任命,是基于村民自主投票選擇的結果。然而這一政策,恰恰給村中的勢力較為強大的家族進入村級組織提供了隱形的幫助。從下面一個實例可以得出結論。2009年1月14日,19歲的大二女學生白一彤以高票當選清澗縣高杰村鎮高杰村村委會主任。此新聞一出迅速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當時,村中舉行第七屆村委會換屆選舉。然而當時的三名白姓候選人在經歷了4次選舉之后都沒有獲得過半的票數。然而僅第一次參加選舉,白一彤就成功入選。通過調查顯示,白一彤的家族在清澗縣頗有影響力。其父白延林目前的身份還是高杰村鎮的干部,但自從1989年開始就不在鎮上上班了,現供職于西安某雜志社。白一彤的二伯白延平是陜西某集團董事長。所以,民主選舉往往會變作是家族勢力之間彼此較量的舞臺。
第二,對民主決策的影響。由于家族勢力對民主選舉的干涉,使得家族勢力滲透到組織內部。從而使得村委民主決策權力的異化。某一家族勢力通過介入村委會的決策過程,控制村委會的日常決策,將本來用來維護全體村民共同利益的村委會變成了為本族利益服務的工具。在有些情況下,即便沒有滲透到組織內部,家族背景強弱的因素還是會影響到村干部在有關村內公共事務的決策問題上的發言權與決策權。例如來自大家族的村干部盡管不一定在主要干部的位置上,卻因為“面子”有著更大的發言權做起事來膽大氣粗;而來自小家族的村干部即便是有發言權,也會礙于對大家族的顧慮,過分的謹慎,害怕得罪人。總而言之,這樣勢必會造成單一家族的壯大,以及嚴重危害到其他家族的利益。是的這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非正式組織凌駕于法律之上。
第三,對民主管理的影響。在上文對村民自治政策的定義中說到:“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組織”。從中我們看到,自我管理是其核心內容。然而在家族勢力的參與之下,自我管理勢必會受到影響。在決策過程中,村委會的干部偏向于自己所在的家族勢力一方,本來就造成了制度上面的偏袒。在管理的過程中,村委會甚至存在優先詢問本族內部族長意見的情況。這就間接地導致家族勢力凌駕于政府之上,代替政府來行使管理村民的情況。
第四,對民主監督的影響。民主監督雖然被列在村民自治的四大核心的最后,但是,它是實行村民自治和以法治村的前提條件。在我國農村中,由于村民的法律意識以及參政意識薄弱,大多出現的情況是,對于村干部的管理基本不存在監督的意識。這就導致某些時候個人的權益凌駕與法律之上。村干部不干實事,以職務之便謀取私利。在以家族勢力為基礎的村民自治之中,家族勢力掌握了村子的決策權,選舉權,以及財政。加上族內人員為了保證本組利益放任自留,最終出現了舊家族族規取代鄉規民約或者村民自治章程,封閉家族觀念和家族勢力傾盡在鄉村政治生活的局面。
三、針對問題的幾點建議
第一,要逐步健全與完善村民自治政策
“沒有農村的民主,就無所謂整個社會主義民主”。村民自治是我國在探求農村發展道路當中的偉大實踐,是廣大農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主動參與民主政治的一種形式,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正是由于形成的時間太短,農民的法律意識薄弱,使得在制度的實行過程中出現許多漏洞以及不足。在處理一些公益事業、利益分配、矛盾糾紛等事情,為了回避矛盾、減少麻煩,村委會往往會直接間接地移交給家族勢力較大的人去調停和處理。這樣勢必會影響村民自治制度的推廣。所以,我們需要確實加強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建設,使其成為農村社會穩定的核心。下大力度整頓和優化村黨支部組織結構以及工作作風。積極組織和參與有關打壓非組織勢力的教育活動,切實實行民主的制度。
第二,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村民民主意識
由于經濟原因,我國農民的受教育程度還相對很低。大部分農民處于文盲,法盲的尷尬境地。因此不懂得行使自由應有的權利。是的他們遇到困難往往選擇沉默或者一定程度的“逆來順受”他們對村民自治的理解停留在模糊不清的階段。這造成選舉投票時的被動、盲從。這助長了家族勢力對民主選舉的干擾。同時,對于一些政策、法規的宣傳,大都采用文字的形式。這對于受教育水平低下的廣大農民群眾來說形同虛設。對于那些受過相對較高程度教育的大家族成員來說,在無形之中區別于處于文盲、法盲狀態的農民。這樣使得民主政策的實施收到了嚴重阻礙。所以,鄉村干部應當充分加強對民主政策的宣傳和教育力度,拓寬農民的視野,提供其法律意識和參政意識,懂得行使民主權利。才更有利于破除陳舊陋習,遏制家族勢力對村民自治政策推行的阻礙。
第三,提高干部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在家族勢力的影響下選舉出來的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從整體利益的角度出發對村內事務進行決策和管理。其受到家族勢力的影響,把家族利益放在首位。因此,要著重提高村委會成員的文化水平,素質和工作能力。村干部工作的重心在于樹立村委會在廣大農民中的威信,以便于消除家族勢力對村民自治的負面影響。鄉政府要著力對村委會進行教育和幫助,給與其學習與培訓的機會。不僅讓他們了解村民自治的基礎知識,更要傳播村民自治制度的偉大意義。其次更要加強其個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覺悟。以全體村民的利益為目的,說實話、辦實事,不偏向家族勢力,盡全力帶領全村脫貧致富。這樣才能消除家族勢力的民主政策的阻礙。
第三,推行“組合競選制度”
組合競選的特點主要在于它是先組合后競選。它首先以村民小組為單位推選出村委主任和村委委員候選人,然后報村選舉委員會,由選委會根據選票高低,確定兩名主任候選人。村主任候選人可在委員候選人內自由組合自己的村委會班子,組合結果由村選舉委員會張榜公布。在正式選舉的時候,兩組候選的村委會班子進行兩輪投票,第一輪投票是選主任,得票較多且過半數者當選,與此同時,另一主任候選人和他所組合的所有人員也全部落選;第二輪投票針對當選主任所組合的委員,他們只有通過村民投票、差額選舉這一程序之后才能真正成為村委班子的合法成員。這種競選制度細致嚴密,在設計過程中盡量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使得人們不會的選角的公正性進行質疑。這也減少了選舉過程中導致沖突的因素。更為重要的事使得家族勢力在競選過程中不能左右競選的結果。
四、結語
總的來說,家族勢力對村民自治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則在于民主。而古老傳統的家族勢力觀念對現代民主政策的實施無疑是巨大的障礙。所以首先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村民的教育水平和民主意識。另外,作為民主自治政策的實施和落實者,村干部也要起到帶頭領導作用。除此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完善村民自治政策,并推行“組合競選制度”。
參考文獻:
[1]肖唐鏢.村治中的宗族-對九個村的調查與研究[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1-15.
[2]張厚安,徐勇,項繼權.中國農村級治理-22個村的調查與比較[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朱炳祥.村民自治與宗族關系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4]苗月霞.農村家族勢力與村民自治運作績效的社會資本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07,(02).
[5]尹廣文.村落家族與村民自治:鄉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J].河池學院學報,2006,26(03).
[6]呂德勝.村民自治建設中的家族勢力影響分析[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03).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