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規定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數學教學中應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要有意識地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去滲透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學教育的人文感染力,給孩子以心靈的震撼,給孩子以美的享受,讓人文光彩在數學教學中盡情飛揚。
關鍵詞:小學;數學;注重;人文教育
一、開放教材領空,挖掘人文底蘊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以課本為本,以教學大綱為綱,這種死板教條式的教學方式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引下,我們的數學教材改革過分強調學科體系的嚴密性,過分注重經典內容的傾向,更多地考慮學生的生活、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年齡特征,使教材更具趣味性和美感。例如,三年級“年月日”這部分知識。教材中有這么一句話:你自己的生日是幾月幾日?請你用鉛筆把它圈出來。多么親切,多么富有人情味。教學軸對稱圖形,同學們用彩色紙通過畫、剪得到了各種軸對稱圖形,不僅滿足了視覺對美的要求,還愉悅了精神。
這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無疑是大有益處的。此外,教材還加大了學科與學科知識間的相互交融,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教學是傳播人類文明成果的過程,數學語言、思想、方法和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改進評價方式,追求人文評價
傳統的小學數學學習評價存在諸多問題:教師的評價片面而且單一,只把課堂知識、解題技能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忽視了對學生態度和情感的評價,往往只看重結果不重視過程。這種陳舊的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建立自信,否定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對小學生的評價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目標進行,把過程評價作為教學評價的重點,通過教師的評價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關注學習結果和水平。充分了解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態度和情感,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信心和能力。我相信在教學過程中充滿人文精神的評價,就一定能夠給我們的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促使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例如: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講解
有一次我在聽一位教師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時,出示“9+6”后,老師問:“9+6等于多少?”一個學生趕緊舉手,老師請他站起來回答,他的答案竟然是“16”,這個時候大部分同學都哄然大笑。作為一名老教師,他并沒有對這名積極舉手的學生進行批評,反而用非常溫和的態度對他說:“離正確答案只差一點,下次繼續努力!”并安慰他坐下來再認真想一想。我想,這樣做是為了提高這位學生的積極性,使他更加認真思考。最后做練習的時候,我湊在那個學生旁邊看,他居然都寫對了。
課堂上,教師把對學生的深情厚愛融入坦誠的交流之中,充分尊重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形成和諧的人文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最終獲得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點滴進步給予鼓勵,促使其提高自信心。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在教學中善于發現學生的個性,加以培養、鼓勵,使學生的個性在教師的評價中得到張揚和發展。
老師進行的教育評價其實就是和學生之間進行的一種形式的溝通和理解,其中包含諸多含義。有時候老師的評價是對學生的肯定和信任,有時候是一種引導和激勵,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攻堅克難的信心,促使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
三、數學實踐活動,延伸人文精神
新課標的數學教材中,每一冊都編排了1~2次“實踐與綜合應用”。以往的數學教學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力求提高每一節課的教學效率,對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缺乏必要的組織與指導。
殊不知,教材中的數學實踐活動能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滲透著人文精神與德育價值,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觀,是培養學生科學人文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達到培養學生科學人文素質的目的。
在學習了“比和比例”后,安排了“美麗的校園”這一數學實踐活動。學生需要實地測量,小組協作,確定比例尺,畫出校園平面圖,設計方案。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要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要互相合作,要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整個過程學生是積極投入的,不僅充分地享受到應用知識的快樂,而且經過不斷地調整思維,克服困難,可以激發學生敢于挑戰的科學精神和成功體驗。
總之,我們倡導的人文精神和傳授的數學知識不是對立的,它們之間是一種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的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不斷滲透人文精神,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我們數學教學的明天會更輝煌、更燦爛!
參考文獻:
[1]周振宇.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淺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8).
[2]李海英.小學數學分層教學實施策略[J].學苑教育,2010(10).
編輯 李建軍